2025.04.24 14:5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与面临挑战
文章来源:上海新能源汽车技术与生态链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与面临挑战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31.6%,销售渗透率突破35%。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正在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01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一)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向标”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占全球比重均已超过60%,产销规模连续九年居世界第一,继续保持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地位。 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国际上占据重要市场地位。2023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装车量分别778.1GWhGWh/387.7GWh,动力电池及上游材料出货量占全球50%以上,加速成为全球汽车供应链中心。 (二) 新能源汽车成为拉动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023年,中国汽车整体销量突破3000万辆,新能源车正快步迈进千万量级时代。预计 2024年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将突破2万亿元,成为拉动投资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新能源汽车融汇了绿色能源、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多项技术变革,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与落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预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规模将超过3000万辆,其中纯电动占比约80%,新能源汽车减排量将超过1亿吨,充分发挥绿色低碳发展效能。新能源汽车愈发成为当前全球经济、贸易、技术、供应链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对话合作频繁,成为带动国际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 02 产业发展面临多种挑战 (一) 欧美启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国外市场面临多重风险挑战 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2023年10月,欧盟对我国的电动汽车发起了“反补贴调查”。2024年3月,欧盟对进口的中国电动汽车进行为期9个月的海关登记,意在将来对相关车辆征收追溯性关税。 从美国方面来看,从2024年起美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中如果包含中国等国家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将不再有资格享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提供的高达 7500 美元的税收抵免。2024年2月,拜登政府宣布,将对来自中国的可以连接互联网的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可能带来的风险展开调查。 (二) 国内市场从内卷向淘汰转变,企业竞争进入优胜劣汰期 2024年是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将迅速扎稳脚跟。截至2023年,国内销量超过30万辆的新能源乘用车企业从2022年的4家增加到7家。其中,比亚迪新车销量已达到301.3万辆。CR10(行业前十企业销量总和占比)从2022年的69.8%提高至2023年的77.9%,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另一方面,恒驰、爱驰、雷丁等7家造车新势力企业相继被曝出经营问题,逐渐退出市场。2024年市场上将出现一批百万辆级别的企业和品牌,经营不善的企业也将逐渐式微甚至被淘汰出局,呈现出“强者恒强,分化加剧”的局面。 (三)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不高,产业生态体系发展尚不完备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仍面临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风险。第一,国内车规芯片产品覆盖率和高端化进程与海外车规芯片大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我国制造动力电池所需的镍、钴、锂等关键资源进口依赖度超过80%。 第三,电池流向管理难度大、回收价格混乱、回收利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回收利用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等成为当前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第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在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性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均面临挑战。
03
聚焦关键领域,积极推进产业发展
(一) 坚持战略定力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保持全球市场化竞争战略定力,不断推动电动化、智能化进程,既要强化电动化领先为我国带来的供应链优势,同时又要拓展智能化的供应链布局。
积极面对欧美国家的调查和贸易保护主义,在竞争中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开放。
(二) 关注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随着年轻群体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购买者,用户对于外观、智能、娱乐的需求快速释放,对车辆功能和用户体验提出更高要求,这也要求企业加快缩短汽车产品的生命周期,以不断满足用户新的需求。
企业需强化产品差异化优势,从智能化水平、补能效率(如大功率充电)、功能体验、国产化率、售后服务等多方面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强化品牌价值内涵。
(三) 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
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围绕“卡脖子”和一些关键领域进行超前布局,集中力量突破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动力电池、新型底盘、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短板。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创新要素为切入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设,切实保护创新成果,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文章来源:上海新能源汽车技术与生态链展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上海新能源汽车技术与生态链展,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