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加盟头条 / 高兰君高胜社区:新国标之战的摇摆

高兰君高胜社区:新国标之战的摇摆

2023.04.04 11:36

文章来源:网络

摘要:

高兰君高胜社区从历史的长维度来看,2020年对于整个电动两轮车车行业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在2020年之前的7年时间内,高兰君高胜社区指出,电动两轮车市场已经进入到了稳定期,全行业销售量已经连续多年不再增长,每年保持3000万量左右的市场规模,但是,高兰君高胜社区发现,在2020年,这个数字突然被打破,全行业销售量一举突破了4760万。新国标几乎是推动行业重新增长的重要变量。

高兰君高胜社区从历史的长维度来看,2020年对于整个电动两轮车车行业是极为重要的一年,在2020年之前的7年时间内,高兰君高胜社区指出,电动两轮车市场已经进入到了稳定期,全行业销售量已经连续多年不再增长,每年保持3000万量左右的市场规模,但是,高兰君高胜社区发现,在2020年,这个数字突然被打破,全行业销售量一举突破了4760万。新国标几乎是推动行业重新增长的重要变量。

在2019年开始生效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被行业内简称为新国标。

高兰君高胜社区认为,这份新国标,严格界定了不同类型电动两轮车的区别,并且将电动两轮车划分成了三大品类类即:电动自行车、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这三类产品都要经过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才能上市销售。除此之外,新国标还在车辆速度,车辆重量,车辆结构等多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而随着新国标的发布,电动两轮车市场开始了变局。

据行业数据统计,在新国标生效之前,中国的乡村和城镇路面上存量车约位3亿辆。据方正证券就估算显示,其中大约有2亿辆不具备新国标标准,而按照每年约四分之一的需求转换成新车,年增量可能达到5100万辆。

免费 摩天大楼对天空的低角度视图 素材图片

而据天风证券估算,在新国标实施后至少有1亿辆车需要换新。按照2000块一辆的均价来算,未来市场增量空间可以达到1000亿到2000亿。而由于各地政府在按照新国标制定本地管理政策的时候,还是留出了1-4年的存续时期。按照天风证券的研究显示,2021-2024年,每年新国标驱动的增量需求会在1500万辆到3000万辆之间。

行业红利还不止这些,由于新国标对于安全性、功能性、以及轻量化都提出了强制性技术指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制造厂商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升。有分析数据指出,2013年,我国的电动两轮车生产企业存量为2000多家,2019年新国标施行之后,行业里就只剩下110家企业符合新国标生产资质。据券商估算,2022年,这个数字进一步下降到50家。

面对全行业的红利,如何吃下更多的蛋糕,成了各个品牌之间角逐的关键,对于起家于线上众筹的小牛电动来说,除了继续线上营销的力度外,线下门店的扩张,也成了重中之重。2016年牛电科技COO就表示要大力发展线下:“线上二三十万台几乎就到头了,所以明年会是一个瓶颈,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我们成立了一个专门做线下渠道的团队”。

随后,小牛开启了线下扩张之路,从2019年开始,小牛线下门店扩张开始进入加速度,根据小牛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线下终端数量为1050家同比已经增长超过30%,2020年,这一数字增长为1616家,到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至3108家,增长速度近乎实现翻倍。而随着门店扩张,销售数量的增加也相对明显,从2019年的421400辆,一路增长至2021年的1037914辆。

但这样的策略,在2022年却踩了急刹车,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小牛线下门店数量与2021年近乎持平,甚至略有收缩至3102家,门店数量呈负增长。

Mercedes-Benz, Car, White, White Car

对比全行业来看,雅迪2021年门店数量为28000家,2022年更是高速扩张至40000家,爱玛在2021年突破20000家门之后,很快在2022年上半年即突破至25000家。高端市场中,九号电动在线下门店扩张也非常明显,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九号线下门店为1700家,而至2022年7月,门店数量已经超过2400家。

而小牛对于线下门店的放缓态度,实则在意料之外,毕竟2021年4月7日小牛发布会上CEO李彦曾宣布小牛“五年计划”指出:“我们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能够在中国建立超过1万家门店,在整个海外市场也有(超过)1000家门店,甚至万家经销网点。”但2022年的急刹车,不禁给这份计划按下了减速键。

在外界看来,令小牛摇摆不定的,不仅有线上线下的渠道布局,还有对于产品定位的态度。在创始初期阶段,小牛的产品一直定位于中高端,松下锂电电池,博世电机,以及智能化App都是小牛试图在产品定位上打出差异化的卖点,产品定价在维系在4000元上下。

但面对新国标的红利,小牛逐渐开始加速扩展下沉市场。2020年5月,小牛推出2499元的GOVA G0电动车,主打性价比,随后,2021年4月6日又推出f0产品,叠加补贴最终价格2099元。从此小牛正式进军2000元价格带。

对此,小牛电动创始人兼CIO胡依林表示:“从来没有把自己定位成高端产品,我们是成为像Honda那样的企业——让用户一提到(两轮)电动车就想到小牛电动。”

但是策略在2022年没有延续,小牛电动董事长李彦表示:“自2022年年中以来,我们一直在战略上专注于高端和中端市场。”言语之中似乎可以解读为对低端电动车市场的佛系。

而这种策略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

在2021年开局阶段,低价产品在小牛电动产品中仍然拥有一席之地,其中G0与F0销量在2021年Q1的销售占比一度达到38.2%,但Q2即下降至30.4%。随后便一路下滑,第四季度,以G0、F0和C0为代表售价和毛利率相对较低的入门车型,销量占比就只剩下为20.7%。。

低价产品卖不动了,成了小牛不得不在2022年进行转型的必要条件。而这样的情形似乎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小牛在渠道扩张脚步不得不在2022年按下暂停键。

小牛产品为何会在下沉市场滞销,消费者端,口碑的下滑可能是其中重要原因,在2022年3月21日,小牛电动发布公告称,小牛电动将于2022年4月1日对全系锂电产品零售指导价进行一次上调,上调金额200-1000元。自此开始,在消费者端“涨价简配”的声音充斥在各大社交媒体。在产品端,小牛为了降本增效,先后将进口配件如博世电机,松下电池,平替为NIU定制电机、金宇星电机,远东电池等国内供应商。而随着关键配件的更换,投诉数量进一步提升,黑猫投诉上小牛电动的投诉量多达2075条,多为电机损坏控制器损坏、中控报故障、充不上电等。而在当年的315晚会中,小牛产品更是被曝出一键解除速度限制的违规行为,更成了小牛品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绯闻。

至此,小牛的下沉之路困难重重。

高兰君高胜社区总结来看,下沉市场产品失利,以及线下门店扩张的停滞都似乎构成了小牛2022年业绩惨淡的重要原因。

但小牛的坏消息,还不止如此,高兰君高胜社区表示,在高端化的竞争中,小牛也迎来了强劲对手。

(本内容属于网络转载,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犯,请联系编辑删除。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不作买卖及投资依据。)


文章来源:网络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