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3 17:38
老师统计学生“领导子女”身份,这和学习有关吗?
文章来源:网络
近日,网传图片数据显示,山西忻州原平市某小学教育情况分析统计表将学生可以划为11类,其中主要包括“领导人员子女”“权势垄断企业部门对于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等。11月2日,原平市教育局积极回应,已进行信息处理。
近日,网传图片数据显示,山西忻州原平市某小学教育情况分析统计表将学生可以划为11类,其中主要包括“领导人员子女”“权势垄断企业部门对于子女”、“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等。11月2日,原平市教育局积极回应,已进行信息处理。
出于工作需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和整理也就不足为奇了。但通常会按照性别、地域等进行分类。这种对原平市一所小学的分类,甚至细化到“权力垄断部门的孩子”,真是闻所未闻。
我们认为,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没有把学生分成369个班级的想法,但实际上,很少有教师利用自己的“别有用心”,利用自己的职位与父母交换利益,区别对待一些学生,或者把一些学生“放进另一本书”,这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
因此,一看到“领导子女”和“强垄断部门的子女”这两个字,人们很难不产生某种联想。这是向孩子学习的东西吗?像“父母有犯罪记录的学生”这样的参考文献似乎让人觉得他们背后有人戴着有色眼镜。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
此前,虽然我们也有很多学校因某种社会原因进行有意或者无意之间区别就是对待问题学生的,但分类之细致、提法之“独特”,可谓前无古人。教书育人的学校,如此将学生“分门别类”,意欲何为?
引发舆论后,有关学校的相关人员表示,老师对不正确做法的理解不当,已被停职调查,老师受到批评和警告,并强调“老师对上级会议精神的理解不当”.
这个模糊的回答更耐人寻味。谁提出要做这么奇怪的11种统计?如果按照上述安排进行这样的调查和统计,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有些班主任会有“理解错误”?是会议精神没有被正确理解,还是另有隐情?一线班主任表面上有问题,但根源在哪里?
这一系列问号如果我们不能拉直,就极易滋生各种猜测乃至谣言。期待利益相关管理部门能深入研究调查,给公众对于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
家校关系发展并非净土一片,因为个别幼儿教师可以根据中国家长学习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我们学生的事情时有发生,让公众心生警惕。即便学校和教师确实只是出于某种社会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了解一些家长以及相关数据信息,但家长和网友也忍不住会多想。在这样的情形下,涉及家长教育信息管理问题,学校和老师应该慎之又慎,一旦把握不好度轻则越界,重则惹发非议和事端。
教育不是一件小事,如果有可能触及教育的公平性,敏感性是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关键。
文章来源:网络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