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7 18:57
冬日掀起米线品类热潮,米粉有没有机会超越面条?
文章来源:网络
我国主食向来有着“南米北面”的通用认知,其中的“米”指的是稻米文化区,主要位于江南、华南一带(包括东北等);“面”指的是小麦文化区,由于小麦对水的要求不如水稻那么高,它广泛存于我国西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等地。
我国主食向来有着“南米北面”的通用认知,其中的“米”指的是稻米文化区,主要位于江南、华南一带(包括东北等);“面”指的是小麦文化区,由于小麦对水的要求不如水稻那么高,它广泛存于我国西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等地。
但南北不只是风土气候不同造成的米面差异而已,南北差异不仅是地方产物的不同,更是地方饮食思维的区隔,比如大米可以直接蒸、煮即可食用,但小麦的纤维含量更高,直接水煮容易消化不良(口感也不好),对于小麦更多的是先磨成粉、再做成面。大米是主食,面在北方也是作为主食存在的。
对于大米,南方也有将之磨成粉,再做成米粉的饮食习惯,这是我国南北地方人民对于主食处理的智慧交融。不过由于有了大米的核心地位,米粉类产品只能沦为补充性质的小吃。
再具体看来,米粉在南方各地又衍生出了诸多不同的品种,如有纯米做成的米粉(河粉)、有米粉加入土豆粉等做成的米粉,甚至还有人将番薯粉做成的粉条也归入米粉阵营。如果再从形式来看,云南将米粉称之为米线,而在汕头一带,他们也有和全国都不一样的潮汕米线(工艺加入了盐等)。
这是我国关于餐饮文化的底子差异,它也最终影响了各个餐饮品类方面关于经济价值的差异。比如面在北方几乎是一个认知,但米粉就不一样了,在米粉、米线范畴下,湖南米粉、桂林米粉、贵州米粉、新疆米粉、广东米粉等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可以看到,面馆作为统一认知主食可以在全国各地开花,但米粉无论落在哪里都会被“挨打”。
过去的米粉品类确实“大而不强”或者零落各地,而在2021年,我们看到有地方米粉/米线品牌拿到了超亿元融资,更有米线第一股(谭仔国际)登陆港交所,之前收购价不过11亿港元,如今上市市值达到了40亿港元。
如今疫后的餐饮业,在面条故事之外,难道说米粉、米线也要开启一段新的资本故事了么?
在整个米粉品类乃至于整个餐饮品类,它的过去一直是属于传统的、循规蹈矩的从业者们所拥有的,但在未来,在一个充满新红利和变革的当下及未来,它的归属权和经济价值应该是属于消费者的,要持续满足好消费者,唯有深入品类根本的创新才能触及。
文章来源:网络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