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3 18:18
电商: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出路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招商网
不知不觉中,“双十一”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每年流量争夺战的花样百出,伴随着平台、商家、消费者的起起伏伏。今年的“双十一”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社交电商拼多多、短视频直播平台抖音快手等纷纷跨界而来。
不知不觉中,“双十一”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每年流量争夺战的花样百出,伴随着平台、商家、消费者的起起伏伏。今年的“双十一”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社交电商拼多多、短视频直播平台抖音快手等纷纷跨界而来,打破了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传统电商的绝对优势,消解了它们固守的流量红线。今年双十一狂欢结束,隐隐留下“一地鸡毛”:传统电商平台的流量焦虑;商家的亏本买卖;消费者的过度透支。
1
双十一本质是平台流量争夺战
“双十一”起始于2009年11月11日,是淘宝商城(现为“天猫”)打造的一个网络购物节日。用阿里CEO张勇的话说,“希望找到一个日子,属于当时的淘宝商城,希望更多的消费者知道和喜欢淘宝商城。”于是,淘宝就选择了处于国庆黄金周和圣诞元旦之间的空窗期,通过“制造节日”来促进消费。
以淘宝为代表的传统电商平台,一直秉承“流量在手,天下我有”的态度。淘宝发展最初,凭借流量直接变现,或者流量二次分配,实现流量倒卖变现。在各大网络平台广泛投放广告,吸引用户到淘宝平台消费;同时将用户分散给平台中的商家,赚取铺位、商家广告投入等费用,商家的销售额中也有付给淘宝平台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流量是平台的基础,拥有了更多的流量,就有了更多盈利的可能。
随着“双十一”活动声势渐大,京东、苏宁也参与其中,现在拼多多、抖音、快手又快马加入。众多平台都想分得一杯流量美羹,“双十一”也从促销节变成电商的流量争夺战。
今年“双十一”各大平台提前拉开了流量争夺战的序幕,且为了锁定和留住消费者,纷纷延长时间,购物节因此变成了购物季。天猫在10月21日零时开始预售,将11月11日一天的狂欢变为11月1-3日、11月11日4天的购物大促。
京东则是把双十一活动分为预售、专场、高潮以及续售四个阶段,10月19日以“脱口秀”形式进行预热,10月21日零时开始预售,11月11日过后,再追加2天续售期,全程共计21天。拼多多10月20日开始预售,抖音10月25日全民宠粉,快手10月30日开启快手之夜。平台种种延长活动时间的举措,可能是基于一种认识,即活动持续周期越长,消费的可能性才会越大。
除了统一延长时间,电商平台也绞尽脑汁推出各种新颖的营销方式,吸引用户注意力。天猫继去年的盖楼活动后,今年开启了“养猫瓜分20亿”,日活跃用户一举超过了已经上线5年的王者荣耀。京东推出了“全民开小店瓜分10亿红包”活动;拼多多联合湖南卫视举办双十一晚会瓜分10亿红包;抖音快手通过扶植主播吸引流量。
2
传统电商平台面临流量焦虑
“双十一”已走过十二个年头,不论是电商平台大环境,还是消费者个人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平台深谙双十一“流量为王”的道理,只是流量最大的特点是其本身的流动和不稳定。《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检测报告显示》的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除拼多多外,阿里、京东、唯品会的市场份额均有所下滑。传统电商平台独领风骚的优势正在被消解,流量红利的消失引发了传统电商平台的焦虑。
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参与双十一的交锋,新电商正在冲击着传统电商的活跃用户基数和梯度增幅。据拼多多发布的2020年度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9月底,拼多多平台年度活跃买家数达7.313亿,同比增长36%,一年增长了1.95亿活跃买家;平台交易额达14576亿元,同比增长73%。拼多多凭借社交+电商的护航,在双十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凭借视频+算法的保障,正式进军双十一,今年先后宣布取消淘宝外链,试图让交易全部在平台小店内完成。《2020快手电商生态报告》比较今年8月和1月的各类数据,快手电商订单数增长254%,商家数增长74%,买家数增长68%。总之,新平台的发展态势不可估量,传统电商平台危机重重。
另一方面,传统电商平台花样百出的零售促销形式,磨平了消费者的参与热情,消费者已显露出对传统营销模式的疲态。每年的“双十一”大促,均是一场平台和消费者之间的脑力对抗赛;平台绞尽脑汁玩转营销策略,红包、满减、盖楼、组队样样不能少。消费者也不甘落后,提前备考,反复演算,所有学过的数学知识都在这一天派上了用场。
但买的没有卖的精,活动结束后,消费者往往会发现,为了凑单满减,不仅买了一堆自己完全不需要的东西,还没有优惠多少。平台所谓的优惠不过是促进消费的套路。消费者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他们自然消解了购物乐趣,与“双十一”渐行渐远。
同时,作为“双十一”消费的主力军,90后00后的消费习惯早已发生了改变。精打细算不再是他们的风格,简单快乐成为他们的追求。生活中随时随地被种草、被安利,低价的魅力逐渐衰退;与其在双十一促销中算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不如去打卡自己心仪已久的“天价网红冰淇淋”。
3
求新不如维稳
传统电商平台面临内忧外患,双重流量压力之下,如果不及时调整有所行动,势必会被新兴平台拍死在沙滩上。历年“双十一”,传统电商平台的营销新形式都是重头戏。新鲜花样固然重要,但对于寻求在流量上再攀高峰、试图覆盖每个用户领域的传统电商平台来说,与其追求新意劳民伤财,倒不如精益求精,即做好下面的三个“稳”,努力维护现有流量,承担起平台责任。
让消费者更稳。传统电商平台应该致力于形成从种草到拔草的全过程闭环,互动陪伴式营销才能让消费者更忠诚。这首先需要传统电商平台转变营销思维,以往是从自身从产品出发,现在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充分了解当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目前,传统电商平台还是以零售为主,在种草方面还有所欠缺。这可以通过直播来弥补,注重直播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同时发挥KOL的影响力,培育发掘商品在微信、微博等各平台的KOL,让他们承担起起种草的重任。抖音和快手就一直致力于扶植主播,通过主播带货的形式,搭建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桥梁,进而促进消费。另外,服务也是平台需要完善的方面。
每年“双十一”因为参与人数的火爆,平台商家在服务方面往往做得不到位,如消费者关于满减优惠、产品等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回答。
让商家的品牌更稳。传统电商平台可以进一步发挥平台上进驻商家的品牌优势,形成超级品牌效应。传统电商平台的“双十一”历史悠久,在集聚品牌、发挥商家的品牌影响力方面已有相当的经验和能力。
今年天猫聚集了超过25万的品牌和500万商家共同参与其中,这是拼多多、快手、抖音等平台难以逾越的。因此,传统平台需要做好商家的品牌维护,充分发挥他们的品牌优势,利用品牌自身的流量吸引消费者。维系好与商家的关系,维护好商家的品牌形象,就等于维系好消费者。
让平台环境更稳。每年“双十一”电商大促过后,往往也是消费投诉的高峰期。问题大都集中于退款、发货、商品质量、网络欺诈、虚假促销、售后服务、退还货难等方面,平台服务质量面临考验。今年10月29日,国家市场及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自2020年12月1日施行。
规定涉及促销的一般行为规范、价格规范等方面,同时明确了违反行为的相应法律责任。此规定的出台,侧面反映出国家对双十一等促销季的重视。上述法规约束力的有效施行,除平台自觉遵守外,还需要平台将法规具体落实于对商家的促销管理中。平台需要敦促商家明确促销规则、简化促销方式,并有效监督他们的促销行为,打造让消费者放心的消费环境。
4
双十一最终的归宿:常态化
“双十一”大力促销过后,往往会留下众多后遗症。
首先是商家,为了跟上促销的步伐,先大量囤货,接着赔本买卖。激烈的价格战让众多商家精疲力竭,尤其是中小型商家很难赚得利润。因此,节日一过,商家也随之淡出平台。
消费者也是如此,所谓全网全年最低价,给消费者一种“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感觉,恨不能一下买齐全年需要用的商品。如此过度消费的结果,导致紧随其后的“双十二”和“年货节”,消费者战斗力直线下降,平台交易额平平。
低价诱惑下,消费者把质量放在了第二位,和平时货比三家的谨慎挑选相比,这种方式很难保证消费者的忠程度。高购买率也带来了高退货率,根据数据显示,日常平台的退货率在10%左右,双十一期间退货率将近30%,巨大的落差可以证明,平台秀出的成交额中掺水严重。
商家、消费者深受其害,快递也面临比往常更大的压力。订单众多,快递爆仓,快递公司要提前增加人力物力,加班加点应对考验,还要承担快递丢失、破损等责任。
交易额的短期爆升,带来众多的问题,平台和商家均得不偿失。因此,现在有一种趋势已清晰可见,“双十一”促销活动时间的延长,会走向常态化。竞争压力下,一些平台会在新的高度,创造出新的附加价值、促销策略和让利活动,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尽早摒弃双“十一”低价促销的噱头,让“双十一”常态化,应该是电商平台的可行营销路径。商家不用为了促销囤货,消费者随时心动随时下单,物流压力得此环节,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可以预见,“双十一”仍会延续一段时间,但平台流量的大考,势必会越来越复杂严格;平台流量的竞争,势必会越来越残酷。
与其玩花样不如懂流量,传统电商平台要守好自己的竞争优势,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做未来“双十一”的常胜将军。换一种方式玩转“双十一”,会走的更长远更坦荡。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招商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中国食品招商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