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成都使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成都使命: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2024.02.21 11:24

文章来源:四川省服装行业协会

摘要:

——写在中共成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上)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  成都决心继续领跑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国务院近...

——写在中共成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上)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

  成都决心继续领跑西部大开发的第二个十年。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成都被确定为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

  当前,成都正在开启登高望远、扬帆快航的新航程。即将举行的中共成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注定是一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建设什么样的成都、怎样建设成都,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两个重大命题。

  去年12月举行的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立了“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明确了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这一引领成都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从经济建设的层面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成都”这个重大命题。

  2012年2月11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政协第十三届成都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会上,再次阐释这一发展定位的主要内涵: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关键在塑造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在未来西部地区多极核的发展格局中,成都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应当体现为“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四大功能。

  成都将不负省委重托。今年1月10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成都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坚持走开放发展之路,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为四川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成都提出的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全国速度优势、西部高端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与这一要求高度契合。

  这个发展定位也支撑和服务于“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全市工作总体目标。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既需要良好的生态基础,也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是要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增长动能和产业支撑。

  成都的过去5年发展成就足以支撑新的发展定位

  谁不艳羡“王冠上的明珠”?在偌大中国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最稀有的几颗,无疑就是“区域经济增长极”——具有强大实力的“磁极”,带动周围区域形成受力“场”——它代表一个城市的雄心,一种城市经济攀登的巅峰体验。

  展望我国区域经济的演变走向,全国经济版图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经济区等几个大的区域经济板块的作用逐步凸显。但无论是几大区域板块之间的竞争,还是各个区域板块之内的比拼,核心都是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中心城市的较量。

  “加快发展”,区域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而且首先是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按照省委对成都发展的要求,就是要“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

  这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第二个十年带给成都的机遇与挑战。2010年举行的中共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阐释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指出“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首尔集聚了韩国1/5的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1/4;东京集聚了日本人口的1/4,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1/3;巴黎集聚了法国人口的1/5,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1/4……这些世界级特大城市是真正的经济核心增长极。它们是世界上有志于成为国际化城市的每一个城市的榜样。

  如今,成都已经集中了全省1/6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占到了西部地区生产总值的8%,作为西部经济的增长极已经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增长极的地位还不够核心、功能还不够强大。

  成都一直在努力,蓄势聚气、厚积薄发。

  过去5年,成都勇担使命、先行先试,探索了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之路。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不断引领改革向纵深推进。可资举证的成果之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6年的2.66∶1缩小为2011年的2.42∶1,在国内率先扭转了多年城乡差距扩大的历史。

  过去5年,成都化危为机、爬坡上行,实现了经济发展高位求进的重大跨越。全市经济总量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持续创下新高。去年进出口总额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过去5年,成都众志成城、穿越灾难,创造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奋进凯歌,被联合国减灾署授予“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

  过去5年,成都全域规划、科学建设,提升了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功能品质,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过去5年,成都以人为本、共建和谐,取得了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的巨大进步,累计安排财政性民生投入超过3千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成都义不容辞,成都当仁不让。如同珠三角之于广东、苏锡常之于江苏,厦泉漳之于福建,成都经济圈之于全川,无疑居于“领头羊”位置。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管谈能力、压力还是动力,占全川GDP三分之一强的成都都有责任有潜能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成都必将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重要功能

  如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担纲主力?市委指明成都的出力方向:必须发挥“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的重要功能。

  发挥交通主枢纽功能,就要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

  成都既要成为贯通西部交通、通信网络的中枢节点,又要成为联通外部交通、通信网络的关键节点,构建起西部地区融入全国、全球交通和信息大循环的战略通道。

  回望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对省情的再认识,交通瓶颈作为首要问题受到高度关注:总体上看,四川交通不通畅、成本高、运力紧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交通问题仍然是制约加快发展的一大瓶颈。必须下大气力抓紧破解交通难题,以构建出川大通道为重点,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变“蜀道难”为“蜀道通”。

  成都过去几年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努力,已经大大拉近了成都融入世界的时空距离。

  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民航工作会上,国家民航总局首次将成都机场同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机场并列为同类型的国家级航空枢纽。就在去年,成都机场凭借2907.4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首次超过深圳,升格为“航空第四城”。目前,成都已与国内外129个城市实现通航,其中国内通航城市83个,国际、地区通航城市46个,运营航空公司总数47家,数量均居中西部榜首。

  今年,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将建成投用,投用后两座航站楼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00万人次的需求,成为中西部第一、全国第四大机场。

  这是成都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个缩影。围绕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西部高速公路枢纽等“三大交通枢纽”,成都正在构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对外综合运输大通道。

  总体而言,成都基础设施水平在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北京、上海、广州相比,在轨道交通、快速路网、公交分担率、电力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差距。

  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看来,成都城乡统筹要“统”好、圈层融合要“融”好、产业联动要“联”好,一个先决条件就在于交通要“通”好。因此,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利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大机遇,统筹抓好市内交通、市域交通和市外交通,全面拓展公路交通、轨道交通和航空交通,加快构建外部联通、内部贯通的交通网络。

  发挥产业主支撑功能,就要实施产业倍增功能,夯实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产业支撑。

  成都在西部地区产业体系中,既要成为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高密聚集区,又要成为新兴业态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孵化地,牢牢把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制高点,成为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引领力量和西部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标志。

  当前,成都的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4.8∶45.9∶49.3。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5%。

  纵向观察成都工业化的全部进程,我们会发现一个缺失的环节,那就是“成都还未经历工业化的充分发育阶段”。按照成都本土著名经济学者林凌的解释,工业化实质上是三次产业比重不断变化的过程。“成都工业从‘一五’直到‘十一五’,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值是48%,从未突破50%,而突破50%往往是评判一个城市工业化充分发育的重要标志。”林凌认为,未来工业占比的下降必须建立在完成高端化转型的基础之上,因此成都经济必须以现代制造业为主导,衍生出强大的产业链条和高附加值产品,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土壤。

  成都决策者也意识到,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要有产业支撑,关键在于三次产业要联动发展,而前提在于先进制造业要先导发展,联动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既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注重发展实体经济”这一要求,避免“经济虚拟化”和“产业空心化”危险的需要,也是避免与同类大城市“同质化竞争”的选择。

  目前,成都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金融、商贸等领域已经全面发力,形成了良性的产业集群。

  1月9日,英特尔成都芯片封装测试厂第10亿颗芯片下线。从英特尔成都工厂正式建成投产,到第10亿颗芯片下线,仅仅用了6年多的时间。目前,英特尔成都工厂已成为英特尔全球最大的芯片封装测试中心之一,并已经建设成为英特尔全球晶圆预处理三大工厂之一,全球一半的英特尔移动设备微处理器“成都制造”。

  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巨头相继入驻,预计到今年10月,成都将形成1亿台的电脑生产能力,约占全球总产能的20%。

  在汽车制造业领域,伴随着大众、丰田、沃尔沃等世界汽车巨头落户成都,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春后的中国汽车制造“第六极”。

  天府新区作为“天赐良机”,更是“产业支撑”的重中之重。

  发挥城市主引擎功能,就要实施“立城优城”战略,做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动力引擎。

  成都要提升城市形态,拓展量能体积,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宜业宜商宜居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并带动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动力。

  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内驱动力来自新型城镇化,根本举措是要打造“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竞争优势。

  过去5年,成都深入实施城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基本构建起“全域成都”的总体规划体系,形成了“一区两带五楔六廊”的城市空间布局。

  去年4月,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作为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规划,占地面积1578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是一个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同步推进。

  去年12月25日,天府新区建设正式启动,仅在正式建设启动当日,成都就有84个重大项目开工,涉及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方面。

  未来,天府新区将成为西部地区与全球经济、技术、信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通道和平台。新区布局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以汽车研发制造、航空航天、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基地,产值均在万亿元以上。

  “立城”如火如荼的同时,老城区“优化改造”及时展开。2月5日,成都“北改”工程全面拉开大幕。

  发挥开放主阵地功能,就是要实施“全域开放”战略,提升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开放程度。

  成都要成为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成为世界了解西部的“第一窗口”,成为全国和全球产业、资本、人才汇聚西部地区的首选之地。

  成都近年屡获殊荣,先后揽下“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等美誉,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的10大城市之首。然而,实际利用外资、对外开放合作水平一直领先西部的成都,一直怀着被超越的危机感。

  越是开放的城市,越是能够意识到自身之不足。成都要打造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要全面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体系,成为国际产业链条中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和产业错位优势的重要环节。

  成都落实省委“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应当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加主动的姿态推进“全域开放”,实现对内对外全面开放,实现产业领域和市域空间全面开放,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

  一个城市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成长,长路漫漫但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当前,成都发展的快车就来到了这样一个关键处,有了“交通主枢纽、产业主支撑、城市主引擎、开放主阵地”四大功能作为“四轮驱动”,通向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前路虽艰,但已好景在望。中共成都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必将为成都的远大前程添煤加油。

文章来源:四川省服装行业协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四川省服装行业协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