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警惕“双11”那些“假象”

警惕“双11”那些“假象”

2024.02.21 11:31

文章来源:四川省服装行业协会

摘要:

每年“双11”都是网购血拼日,但同时也是“假象”丛生时。假货品、假促销、假折...

   每年“双11”都是网购血拼日,但同时也是“假象”丛生时。假货品、假促销、假折扣、假信用、假销量、假维权……种种“假象”防不胜防。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要根治网购“假象”痼疾,需从监管协作、大数据打假等多方着力,也需要消费者擦亮眼睛并积极维权。

    “买买买”里“假象”多

    “双11”极大激发了人们网购的热情,“零点抢购”“秒杀”“买买买”几乎成为网民狂欢。然而每年“双11”巨大的成交量背后,却隐藏着种种“假象”。

    ——假货品。国家质检总局在去年“双11”前针对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开展了产品质量专项抽查,经检验,问题产品占到26.1%。

    ——假促销、假折扣。每年“双11”,消费者都会发现有商家“先虚抬专柜价后降价”“折扣备货很少”“优惠注水”等方面的问题。据天猫方面表示,今年截至11月5日,累计已经有2万多个“双11”商品因为价格问题被删除、取消参加“双11”活动的资格。

    ——假信用、假销量。每到“双11”,虚假交易刷单刷好评、恶意炒信等行为便大行其道,反而成为吸引消费者“上当受骗”的陷阱。

    ——假承诺、假维权。一些电商平台、网店便大肆给出“包退包换”等虚假承诺和维权信息,等到真正遇到问题,承诺、维权便都成为“泡影”。

    监管警示、电商送险有助消费者避开陷阱

    为了在“双11”释放消费潜能,政府监管部门与电商平台推出一系列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日前就规范网络零售价格行为,向网络零售经营企业发出提醒书,禁止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进行交易。

    “双11”前夕,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到阿里巴巴集团调研时指出,电商平台要依法开展经营、规范商户的经营行为,把好主体准入关。

    各大电商平台在“白热化”竞争的同时,纷纷推出了正品保险、便利退货等措施。天猫携手保险公司相继推出“天猫正品保证险”等一系列保险项目,京东、苏宁等电商也都有类似保障措施,“购物送险”正逐渐成为电商最新标配服务。

    根治网购“假象”痼疾,监管需与时俱进

    业内专家认为,面对种种网购“假象”,消费者个人要“擦亮眼”,电商平台要“把好关”,政府监管更要“给上力”,跟上网购快速发展的步伐,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创新监管方式。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要求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在网络交易监管中的研发应用。这将成为治理网购“假象”的有力武器,也是给今年“双11”消费者的政策“红包”。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与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认为,提升“买买买”背后的维权意识,仍是每位消费者的“必修课”。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电商行业应该有自律平台,对卖家售假、投诉情况建立‘黑名单’。”“电商平台掌握着大量的数据,一旦监管部门与他们实现信息共享,对打击网络售假以及源头查处会有质的提升。”杭州市质监局副局长罗林峰说。(A03)

文章来源:四川省服装行业协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四川省服装行业协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