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 22:09
台湾便利店遭遇“中年危机” 业界担忧未来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零售业博览会
中国零售业博览会(CHINASHOP2019)新闻资讯频道可查看零售行业最新动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研究报告、展会最新进展等第一手资料。
便利店的兴盛
台湾便利店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有头脑的商家从美国引进小型超市的经营模式,取代传统的杂货店。开放的货架、明亮的店面、全年无休、食品和日用品 一应俱全……但由于价格稍贵,最初这样的小店吸引力并不大,家庭主妇还是宁愿东奔西走到各家固定的店铺采买食品和日用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适应期后,省 时省力的便利店战胜传统杂货店小小的价格优势,受到附近居民特别是生活节奏快的上班族的喜爱,更有些年轻人三餐日用都依赖便利店。
目前台湾排名前四的便利店为7—Eleven、全家、 莱尔富、OK,其中7—Eleven规模最大,已经把分店开到台湾离岛和大陆。便利店的最大特色是“便利”:时间便利,24小时任何时间都可以去买东西; 地点便利,学校、医院、地铁、写字楼,就连阿里山上都有店;商品便利,便当(盒饭)、咖啡、鲜切水果、电池、手机卡、油盐酱醋一应俱全;服务便利,复印、 邮寄、缴费、买火车票、网购收货,都可以在便利店完成,几乎涵盖了一个人及一个家庭的全部需求。
大卖场的逆袭
但近来台湾便利店似乎遭遇“中年危机”,当年和便利店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现在却越来越不爱光顾了。根据全家便利店的调查显示,与5年前相比,顾客光顾次 数普遍下滑,其中,20岁至34岁的消费者每周走进便利店次数为5次,35岁至50岁之间的消费者3-4次,而50岁以上的消费者每周进便利店只有3次。
年轻人反而成了消费主力。这对便利店来说不是好消息,因为台湾荷包最鼓的消费人群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及家里的婆婆妈妈,他们的消费需求也最旺盛。
这群人现在都爱去哪里呢?据台媒调查显示,40多岁的人购物比较喜欢去大卖场,那里价格比便利店便宜,而且商品种类更多。而去便利店,只是买些矿泉水、电池等急需用品,消费一般仅为几十元新台币。
便利店的“中年危机”,源于近年来它的周遭开设了越来越多大卖场、中小型超市、量贩店。这些地方除了价格优势,许多业者也打出长时间营业、集点卡优惠,和便利店抢客源。
不仅如此,台湾现在面临“少子化”危机,青少年消费群慢慢减少,全家便利店董事长叶荣廷忧心,便利店未来不仅要遇上“中年危机”,而且可能“后继无力”。
销售策略的较量
感受到危机,台湾的便利店开始寻求解决方案,想办法让40岁以上的消费者愿意上门光顾。有的业者想出与药局结合,有的业者调整商品结构,增加生鲜蔬果、保健食品,通过改变便利店内的商品结构来增加中年人的消费意愿。
还有的便利店将门市分为“商圈化、分众化”经营,针对不同年龄层、性别、工作属性都有对应商品,甚至针对老年人口较多商圈特设老人专柜。至于能不能增加客源,仍待观察。
不过,根据台湾超市龙头全联福利中心分析,便利店与大卖场消费人群的结构本来就大不同,便利店是以“个人消费”为主,30岁左右的年轻客人居多数;超市则以 满足家庭消费需求为主,主顾多是40岁至55岁的菜篮族、家庭的婆婆妈妈,占30%以上,30岁以下人群仅占9%。因此,便利店也不必太忧心,坚守自己的 特色,生意还是有得做的。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章来源:中国零售业博览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中国零售业博览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