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 22:38
无人超市成新零售风口 新技术才是制胜关键
文章来源:中国零售业博览会
中国零售业博览会(CHINASHOP2019)新闻资讯频道可查看零售行业最新动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研究报告、展会最新进展等第一手资料。
无人超市的火爆风潮
无人超市概念燃起了一把火。
在美国先后有AmazonGo、Nraffr、罗森无人便利店、7-11 Signature等落地,随后国内F5未来商店、缤果盒子、淘咖啡等无人超市新军崛起。在资本的加持下,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继共享单车之后,毫无疑问,无人超市将成为国内创新风口,一场大混战蓄势待发。
对于傍晚百货公司就关门,人力成本高居不下的现代社会来说,无人店其实是刚需。毕竟无人店有延长销售时间、降低经营成本等优点,
但是如果无人店带来的是流程的复杂化以及服务打折扣,消费者会扭头就走,利用新技术来优化无人商店,毫无疑问是如今入局无人超市的明智选择。
无人超市技术的几大误区
提起无人超市,自然免不了提起鼻祖Amazon Go,它的结账顺畅性,买完即走,无人服务的概念火爆国内外。
Amazon Go为了要做到无人店,每个环节都准备了一种以上的备案和科技,也因此它能做到流畅到令人讶异的使用者体验。甚至能让每个在里面的客户都能感受到做小偷的快感。而国内的无人超市巨头们:天猫,京东…却还在科技上拉下一大截。
所以一开始我们先来科普下关于无人店黑科技的基本观念,以及常见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人脸识别
其实在多人场景中,技术难度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跟踪商品被拿取以及该把商品放到哪个虚拟购物车中(每个店中的客户都有一个虚拟购物车,估计店内有将近70个走来走去的虚拟购物车)。
阿里曾宣称它们的无人店是基于人脸识别,但是实际上用脸来追踪虚拟购物车是完全不切实际的,因为非常容易跟丢,尤其是大多数的客户并不会持续抬起头,只要当客户从货架取商品的那一刻没能采集到脸,基本上就会发生结账计算错误,因此人脸识别技术是没有追踪客户移动到哪里的能力的。Amazon Go根本没有人脸录入的步骤,所以也就无从使用人脸之说。
至于阿里,在结账离场时有那么巨大的RFID感应门,其实就说明他们用的是RFID技术。
第二个误区:纯机器视觉解决方案
第二个误区则是关于Amazon Go采用纯机器视觉解决方案,这也不正确,判断被拿取商品的种类以及数量其实都是靠货架上的重力传感器。货架上有许多小分区,每个分区都是一种SKU,所以会有相近的重量,它们可以因此得知精确的被拿取商品的数量。
重力传感器本身并无识别功能,所以触觉仍需视觉的协助,那么多个虚拟购物车在店内走来走去,难道只靠天花板的摄像头就能精确定位追踪吗?其实答案看亚马逊的专利文件才是最准确的——最主要关键是通过头顶的无线讯号发送器来跟踪店内行走的客户。
头顶的摄像头去做行人移动跟踪,通过红外光传感器(根据体温),能够更正确地追踪人体。
当顾客伸手至货架拿取时,也能通过对手的侦测,来触发商品被拿取的监测信号。除了视觉做跟踪,事实上还用了听觉,通过店内的多个不同位置的收音设备的音频接收时间差,其实就跟蝙蝠通过声音来精确决定飞行方向一样,这也是辅助进行用户跟踪的一大利器。
但是即便黑科技酷炫如Amazon go,顾客购物离店后需要将近5分钟才会收到结账账单,就可以想象它是耗费了多么庞大的资源来做计算。可见这还不是可复制、商家可负担的方案。
国内无人超市需突破技术壁垒
从2017年下半年起,无人商店、无人冰柜与无人货架的概念开始野蛮生长,多数从业者都认为新零售的决战关键在于供应链以及地推,所以办公室货架如野火燎原,但这些从业者似乎都忽略了新零售的另一个关键——新技术。
虽然靠地推拿下了无人零售的版图,但是像坪效、毛利、盗损等问题,如果不好好处理,这场领地之争最终就是人人皆输的消耗战,资本烧钱的不可持续之战。
只有依靠新技术的使用,以及大数据的善用,才能像Amazon go那样,赢得有口皆碑的双赢局面。例如消费者在货架前的选择、犹豫、拿取、放回,这些数据其实都能带给品牌商更直接的产品改进意见,成为零售以外的重要数据服务。这波新零售虽然起于在线获客成本日增,流量红利耗尽而转入线下寻求业绩成长,决胜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将人、货、店以及消费场景,通过数据将四者完整串接,这恐怕才是新零售的“新”字的关键所在。
2018年,且看国内新零售们如何接招了。
文章来源:中国零售业博览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中国零售业博览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