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2 00:16
疫情结束,你会退出买“菜”群吗
文章来源:中国零售业博览会
中国零售业博览会(CHINASHOP2019)新闻资讯频道可查看零售行业最新动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研究报告、展会最新进展等第一手资料。
既有生活秩序的打乱,让一场最大规模的全民团购和全民微商,浮出水面。
“之前商场买东西,店员都让加微信,说什么调货联系,以后上新款通知什么的。”
金夏展示了她的手机。
2月11日,她被江北大洋百货一家女鞋店的导购拉进了“VIP秒杀群”。
危机击穿底线的三十天,南京大大小小的购物微信群内,人群呼啸而至。
方式多种多样,姿势或主动或被动。
在这些动辄上百人的群里,水果、菜、服饰等多种商品都浓缩成条目式的“菜单”,缀以五颜六色的表情符号和煽动性的价格宣传,后面紧跟着一句:
“有需要的私信群主”,或者“想买的亲们在后面接龙”。
很多人并没有弄清楚“私域流量”或者“圈层社交”为何物,就已经争先恐后地跳进了这波金光闪闪的商业浪潮。
微信订购群2月"争春"
SARS的强力催化,让人们摆脱了线下的依赖,成就了电商。
而这个春天,故事的开头就带着似曾相识的味道。
由于疫情的阻断,在“发货时间不保证,以物流为准”的官方回复下,曾经默认次日达、3日达的快递被阻隔在了千里之外,“君问归期未有期”。
社区群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团购群二维码。
品种繁多的本地团购群,或被迅速建立,或被加速激活。
“一种是小区业主自己拉的业主群,我们打了招呼,然后进群,还有一种,是我们单独建群,把小区里有需求的业主做一个引流。”
因为疫情的原因,丁涛所在的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也在做社区团购。
他们每天把菜单放在一个叫“群接龙”的小程序里。
顾客在里面选菜,留好姓名地址,付款。
然后在固定的时间,菜品会统一送到小区门口的货架上。
“我们会拍张照,发到群里通知大家。”
在金夏的手机上,这些微信购物群几乎都显示着小红点。
很多时候,几百条信息同时在群里不断刷新。
“有的是菜场、水果店的会员群,有的是小区官方搞的生鲜团购群。”
对于很多社区居民来说,生鲜产品线上化的需求本没有如此迫切,而一场疫情改变了一切。
金夏回忆起,以前,附近的两家水果店也会不定期地在群里放出来当天的活动商品。
或者偶尔搞一些团购活动,但是只针对一些特价商品或稀少的品种。
“当时响应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大家还是习惯下班路上去店里挑挑拣拣,顺手买了。”
疫情期间,这种信息明显变得更密集,也不断有新人加群。
同时,只有下雨天才提供的“满额配送上门”服务也成了标配。
后来,附近迟迟不能开业的商场也加入了这场“微商大战”。
30多天来的积货压力,商家现金流普遍吃紧,能卖得出去货都是良药。
一些服装店、鞋店、美妆店的导购开始把顾客分批拉群,发送一些优惠的冬款商品和准备上新的春款的预售。
无数的小店和大牌都挤进最基层的一线,共同织就一张名为本地生活服务的大网,在为便利性穿针引线的同时,微商的的渠道、体系、话术被反复琢磨和快速复制,用以度过眼前的生死劫。
名为“私域流量”的“蚂蚁雄兵”
与消费者的接触点,从“进店——购买”的短时沟通,变成了一种长期互动。
在最近的一期音频节目中,吴晓波曾经很兴奋地引用了一家小龙虾店的案例。
“最普通的小龙虾店老板,不知道圈层社交、私域流量和会员制,就是我给你一盘花生米,你加我一个微信。然后我9点、10点在抖音号里面放毒,当你馋的时候你就会来找我订货,所以店关了他依然可以送外卖。”
把金夏拉进群的柜姐周周走得就是这条路。
疫情期间,她不断在群里发送专柜的特价产品的信息,并发起“美鞋拼团”活动。
靠着加微信取得的精准获客、官方产品背书,“柜姐”经验打磨出销售技巧,让她挺过了寒冬。
大概没有人比餐饮业更懂得社区微信团购背后的力量了。
疫情期间,古南都集团所拓展的社区群订餐数量每天以两位数增长,餐饮板块线上社区销售弥补了堂食版块的亏损,与疫情前的销售总额基本持平。
金陵饭店也有同样的欣喜。
截至2月29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集团(含金陵连锁酒店员工)有12141名员工申请加入全员营销,管理层、员工、客户,甚至是客户的亲属朋友都成为口碑营销的来源。就这样,金陵大肉包进入了南京500多个小区,员工中最多的一人卖掉了约1万只包子。
有赞CEO白鸦也很明白。
“经历这场疫情,实体零售商应该明白,零售商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货,不是供应链,不是房租、地段,而是顾客。”
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甚至是无微不至的社区微信购物群背后,圈层社交、私域流量在默默运作。
冰冷、单向的品牌沟通方式被摒弃,取而代之,品牌的销售行为被具体到消费者所熟悉的个体上,制造出几何级的影响。
疫情结束后,你会不会退群
还记得最初使用智能手机的体验吗?
没用时,可能没什么感觉,上手一个月以后,就会发现
——“真香”!
众言研究院对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人习惯做了一项调研。
结果显示,看新闻(62%)、自己做饭(60%)、吃蔬菜/素食(58%)、吃水果(56%)和看电视(52%)的习惯养成率排列在前五位。调研发现,除看电视外,其他习惯的留存率也均超过了50%。
院长王枫是此次调研的主导者。
他发现,疫情对于不同群体生活习惯的影响会进而塑造其消费需求,影响相关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区团购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可以更近的了解我们的客群。”
南京大牌档市场部的王慧深有感悟。
像南京大牌档一样,几乎没有企业愿意收回这只迈出去的脚。
“在疫情之后我们也会将其继续做下去,并且会成立社区团购小组来更专业更高效的完成它,去覆盖南京更多的小区。”
“即使没有这个疫情,社区营销这一块儿本来也是我们今年要着重发展的一块渠道,现在倒逼我们在一二十天当中,一下子打开局面,我们非常珍惜。”
尽管已经堂食在逐步恢复,古南都集团公关部负责人钱伊蕾也依然对社区团购寄予厚望。
“一定还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把它做得更好。”
市场调研机构凯度(Kantar)也发布了一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消费者调研结果——零售渠道中的线上渠道将变得更加重要。
有55%的消费者在疫情期间通过综合性电商平台购买生鲜食材,而42%的受访者表示,疫情过去后也依然会从这一渠道采购食材。
“订单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经理丁涛说。
如今,他们正在陆续开拓新的小区,每周更新菜单,做一些特价菜抢购之类的活动。
上周日,是女神节。
送出的每份订单都附赠了一支玫瑰花,一份银耳羹。
“那天我们接了超过900个订单,跑了50多个小区,一天的营业额做到了8.3万元。”
快递暂停、餐馆歇业,疫情中催生的小区与商超合作设置配送点的方式,可能会在未来依然受到欢迎。
“我们发现,未来的机会不只是给线上的,线下行业也会因为人们在疫情期间养成的习惯而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王枫说。
尽管疫情过后,投入的精力会相对降低。
丁涛仍然认为,社区团购是未来的趋势。
他们做了客户分析。
“一般都是50岁左右的女性顾客,退休在家,时间也很自由,在我们这里订菜,很方便口味也不错。”
他熟悉这座城市的节气变化。
再过几天,柳芽也绿了,春天就真的来了。
(来源:江苏商报 张甜甜)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系为零售人提供知识支持。我们尊重版权,除非确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十分抱歉。如有标注来源错误,烦请联系我们协商解决。
展会咨询
孙先生 13146789310 sunke@ccfa.org.cn
孙先生 18032610878 sunmingqi@chinashop.cc
商务合作
赵女士 18701393158 zhaoyz@chinashop.cc

文章来源:中国零售业博览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中国零售业博览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上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