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5 11:19
关店潮下的“接盘侠”,这家区域零售赢了!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
导读:是什么力量,引领比优特应对经济下行周期?撰文 | 东风 编辑 | 大 方字数:3193;阅读时间:12分钟关店!止损!春节
导读:是什么力量,引领比优特应对经济下行周期?
撰文 | 东风 编辑 | 大 方
字数:3193;阅读时间:12分钟
关店!止损!
春节档刚结束,一股“关店风”袭来。2月29日起,沃尔玛南京新街口店停止营业;大润发亦爆出关店超10家的消息。
在零售业的上升周期,大卖场通过跑马圈地,对冲单店收入做大规模。眼下,大卖场经历20年扩张后消化不良,单店收入下滑乃至亏损,成了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另一个场景是,春节期间,比优特集团董事长孟繁中的电话打爆了,大伙都问同样的问题,大卖场如何改造?
孟繁中的回答,出乎意料的简洁,“调结构,降单价!”
作为东北一家区域零售商,孟繁中的方法论如何理解?是什么力量引领比优特应对经济下行周期?
提到区域零售,同仁们习惯把比优特称为“东北胖东来”。
与5年前相比,比优特现在是一家截然不同的企业。2023年,比优特一口气新开了19家门店,全年营收预计超55亿元。在家乐福撤退时,孟繁中一共接手了12家家乐福店。
在孟繁中看来,促使比优特转变且持续增长的答案是——“用创新开拓利润区”。问题在于,如何创新?创新的立足点在哪里?
在实地考察中,孟繁中敏锐地觉察到——一个新方向产生了,要破解“大卖场的一站式”。
事实上,针对“一站式”的业态创新,一些全国性发展的头部企业做得并不好,包括永辉超市、大润发在内,他们只是将大量精力、资金投入在大卖场的小修小补上,业绩增长并没有起色。
拿什么破解?是迭代还是推翻?孟繁中选择了后者。
在2023年的家乐福大卖场改造中,孟繁中严格执行推翻式的大刀阔斧改造,摒弃小修小补的迭代思维。家乐福玩不转的门店,比优特仅用4200平米做到了周末日销40万元。
“改造家乐福”亦即改造大卖场,没有想到,比优特仅用一年时间就见效了。
孟繁中对龙商网&超市周刊表示,为了破解呆滞化的一站式,比优特从供需两端入手,推进了一系列的变革举措。比优特正在探索的“一站式”不仅做到了商品全,而且成本低、动效高。
具体数据如下:
1)取消大卖场的地堆费、进场费;2)对4000多个单品进行降价调整;3)探索“日日配”,按需配送;4)库存减少超40%,单品库存SKU缩减55%;5)门店商品平均周转为18-23天;6)缺断货率控制在2%以内;7)平均人效为9.1万元/月,坪效为2500元/月/平米;8)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近20%。
比优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从后端供应链开始,摒弃传统大卖场的运营模式,创造性探索了以共享仓、日日配为特点的自主型供应链体系建设,并为前端门店业态的成功改造、重构、高效运营提供赋能。
大卖场寒潮尚未退去,至今未能迎来盈利转机。
今年春节,商超客流增加但客单价减少,销售同比下滑10%左右。除了以生鲜、糖果、礼盒为代表品类出现短暂“购买高峰”外,传统超市很快又回到卖场冷清的状态。
不难发现,越来越多顾客不再将超市作为“一站式购齐”平台,而是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进行互补性购买。
大卖场“瘦身”了好几年,但其运营、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本质改变;另一方面,在消费特点、行业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传统大卖场、超市业态仅靠小修小补挽救不了业绩下滑,关店潮此起彼伏。
在一片关店求生的唱衰声中,比优特调改家乐福的案例,一时名声鹊起。各种考察与评论蜂拥而至,其中,首都经贸大学陈立平教授进行了长期跟踪调研。
春节期间,龙商网&超市周刊约访陈立平教授,深入探讨了“比优特模式”。
陈立平指出,大卖场重构效果不明显,主要是没有找到实现重构的正确方向。这个问题,包括沃尔玛在内的其他商超企业也还在寻找。目前它们正处于痛苦的探索之中,这也是大卖场面临的一个共性难题。
通过调研比优特,陈立平认为,新一轮零售企业变革,不只是体现在对前端业态、形式上的变化,更多地是要摒弃、推翻僵滞化的后台模式;通过建设立足于消费变化基础上的后端供应链,从细分定位、驱动模式重构上进行协同创新。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种源于消费变化的变革期,也正是零售行业的重构期。陈立平判断,“未来几年,还将有一批零售企业发展起来”。
这种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供应链端的变革,而不仅是前端业态的变化。这一过程中,旧有的经销、代理商主导的供应链格局将会解体,同时倒逼零售企业改变,并参与新的流通格局重塑,否则消费者就不会再认可。
正如陈立平所言,“业态创新不是迭代而是推翻”,必须要重新审视业态定位,并通过驱动后台商品力、供应链模式变革,才有可能重启增长。
正因为如此,比优特走在传统大卖场改造变革的前列,对国内众多传统零售企业、尤其是区域零售企业的发展变革,有很务实的借鉴意义。
每个业态都有入市、成长、成熟、退出的生命周期,大卖场的衰落是正常的商业发展问题。
当前,国内零售业面临行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一些无意参与模式变革的外资零售品牌,已经逐渐退出中国市场。
相反,大部分本土零售企业加速整合,同时迫切需要一些创新性的业态试验。而真正让传统零售企业适应新阶段发展特点的路径,是建立在对商品力、供应链重塑基础上的业态创新。
近两年,不同定位的折扣化经营业态企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传统零售企业探索适合自己的折扣化经营模式。他们立足自身的生鲜供应链,提高商品质量,在社区小型生鲜超市上早做布局,力求发展离消费者更近的小型业态。
但陈立平认为,一定程度上传统超市也具有折扣化经营的思维,没必要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再开折扣店,折扣化的功夫更多在后台、在供应链,而不是门店悬挂的招牌名称。
比优特在东北区域能成功,除了其模式、流程上的机制变革外,终端能做到商品高质低价、高性价比不是靠大包装的量贩,而是靠商品丰富、品类精简(规格适中),虽然卖场面积小了但商品丰富性、功能性并不小,符合家庭小型化、单身消费群体的需求特点。
比优特业态创新的成功,还在于跳出传统大卖场的弊端束缚,探索在区域市场行得通的大型超市模式。从业态角度讲,这也是陈立平提出的“业态创新不是迭代而是推翻”理论的实践。
“当前行业环境下,企业必须先把价格降下来,才能重新定位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陈立平说,未来十年“低价零售”还将是主流,关键看企业具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比如,“去中间化”对企业要求很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但挤水分是企业可以持续小步快跑的。
1)在“去中间化”方面,比优特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实践。
比如,其落地的共享仓,解决的就是传统经销商体系瓦解后的问题,需要零售商有能力主导适合自己区域的消费特点,符合当下行业、市场发展的趋势。
2)在“挤水分”方面,比优特的典型体现,就是在运营模式、流程上的优化。
比如,比优特通过日日配、小时工的降本增效机制,保证了前端商品的同质价更低。
陈立平认为,日本零售业失去的30年,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下降、消费力下降,会影响上游生产商盈利降低,从而造成劳动者收入下降。
国内零售业遇到的行业环境,与当初的日本很相似,但很多企业还抱有“咸鱼翻身”的心理,看到零食赚钱就想做零食店,折扣店火就想开折扣店,什么业态火就想去做。
但对一家企业来讲,哪有那么多的机会、风口?
从发展阶段看,“传统零售企业的好日子早已经过去了”。也就是说,当前传统零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已经是一种常态了。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这是一个调整和转型的最佳时期,不管市场怎么变化,实体零售业永远是市场的主流之一。
零售链重构、零售企业提升没有“短平快”的灵丹妙药,只有参与新的重构、整合,通过企业变革重新才能找到自身定位。具体到中小企业怎么做,陈立平认为,“必须要选择依靠一个联盟,至少可以抱团取暖,不依靠联盟根本就没活路”。
从这个意义讲,比优特在以供应链、运营链为代表的“零售链”上的探索,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还为区域中小零售企业的转型变革,趟出了一条可借鉴、可落地、有效果的路径。
重构零售链!议程来了!—— 第20届全国连锁商业发展战略论坛即将开幕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