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回顾2023零售业:内卷下的两大“待解题”

回顾2023零售业:内卷下的两大“待解题”

2024.03.05 11:20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

摘要:

导读:溃败,探索,圈地,苦撑,突破,2023年的中国零售业,五味杂陈。撰文 | 东 风 编辑 | 闫建武字数:3168;阅读时间:

导读:溃败,探索,圈地,苦撑,突破,2023年的中国零售业,五味杂陈。


撰文 | 东 风 编辑 | 闫建武

字数:3168;阅读时间:11分钟

家乐福溃败中开始、电商巨头反思中收尾,中国零售业的机会与隐患,在苦撑“三年”后迎来首个“释放年”。

2023,现金流、供应链、客流下滑,每家企业都面临“内卷”下的生存压力,硬折扣、会员店、即时零售,又似乎成为每家企业扭转颓势的机会。

这一年,我们看到了家乐福的“烟消云散”、步步高的“迂回重生”,也看到了湖北雅斯的手工零售、比优特的接盘拓展;看到了零食连锁店的渠道下沉、遍地开花,也看到了赵一鸣、零食很忙、良品铺子间的狗血剧;看到了山姆、开市客的加速开店,也看到了盒马X、M会员商店、fudi等本土零售企业的差异化;看到了抖音、拼多多、美团在跨境电商、即时零售领域的崛起,也看到了阿里、京东回归平台,重回低价的反思;看到了沃尔玛、永辉超市殊途同归的转型应对,也看到了区域中小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的梳理与门店的改变。

在消费分级、行业深度“内卷”的背景下,各种细分业态、各种资本背景的零售力量冲击着国内零售业的旧格局,而这只是开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每种业态、每种类型的企业要想持续生存、发展,必须首先夯实自身模式优势、明确定位。

01
大卖场的命运


家乐福的倒下,一定程度标志着国内传统大卖场的模式正在被淘汰;但同时,以大卖场为主营业务,又是目前大多数传统实体零售企业、尤其是区域连锁零售企业的客观现状。

如此,关于大卖场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大卖场衰败论,甚至认为将会被取代;一是认为衰败的是大卖场旧模式,其全客层、民生化的业态定位在国内市场仍有很大生存空间。

龙商网超市周刊认为,业态细分切割了大卖场的整体市场份额,可比门店销售下滑也是很多企业的共性表现,在国内零售企业中具体呈现出三种状态:

一是溃败,以家乐福为代表。10月27日苏宁易购发布的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家乐福门店数仅剩10家,其中包括位于上海的仓储会员店,而年初其门店数为147家,这也意味着传统大卖场模式代表之一的家乐福基本退出行业舞台。

二是缩水,升级。除了沃尔玛整体营收呈现增长外,高鑫零售、永辉超市、华润万家为代表的全国性发展企业均为下滑,高鑫零售大卖场同比下降,整体营收下滑11.93%,永辉超市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12.44%,华润万家与其高光时刻相比年销规模几近腰斩。

其中,沃尔玛、高鑫零售都在加码仓储会员店业态的发展,沃尔玛大卖场门店止跌企稳、大润发门店同比下滑尚处调整期;笃定全面数字化的永辉超市,虽然业绩仍在下滑,但其门店端调整已出现积极变化,只要专注、坚守“民生超市”的大卖场定位,将很快迎来业绩的触底反弹。

三是探索,突破。区域连锁零售企业,大多是以大卖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虽然也受到渠道分流影响,但仍占据着本地市场的主流;同时随着上游中小生产供应端资源的充沛、即时零售平台链条的普及,区域中小零售企业也在多样化采购、门店调整以及线上渠道方面进行了探索,不同程度地对传统大卖场进行变革。

比如以湖北雅斯为代表的区域零售企业,从源头直采、加工品类、美食餐饮、场景化体验等入手,将民生大卖场打造成受全客层喜欢的美食博物馆、网红打卡地,不仅同店业绩呈现增长,还保持着较快的开店速度。

又比如东北区域龙头比优特的大卖场,几年前曾出现商品价格甚至高于街边便利店、夫妻小店的现象,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传统大卖场供应链模式在新竞争环境下弊端的体现。在调研了解,找到价格居高原因基础上,比优特重新筛选、梳理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同时通过拓宽采购模式,加大直采、品类优化、降本增效等举措,形成新的供应链高效运营模式,门店在商圈中树起民生低价、品质商品的“东北人家庭采购员”形象。2022年比优特的年销规模达到46.49亿元,而在2020年其年销规模还是35.8亿元,两年净增超10亿。

因此,比优特集团董事长孟繁中多次表示,当前不是大卖场这个业态不行了,而是你家的大卖场不行了。2023年,家乐福陆续关闭位于黑龙江、辽宁地区的多家门店,其中仅比优特接手的就超10家、成为其在东北市场的最大“接盘侠”。

今年,个别以大卖场为主营业态的零售企业快速溃败,一些当年知名企业持续多年陷入业绩下滑、亏损泥潭,固然与大卖场的黄金期已过有关,但更多与这些企业在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短期主义、战略失误、调整滞后、坐吃山空密切相关,使企业背负上难以逆转的包袱。

2023年的大卖场和大卖场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当下各业态格局、特点,以及自身优势与定位,向优秀者看起、并果断落地应对举措。

02
硬折扣“分身”冲击


一切业态的出现和发展都是表象,背后必须是不同模式、不同来头的供应链做支撑,硬折扣的崛起就是这样的逻辑。

专业者发力、揩油者出局,2023年的仓储会员店,逐渐进入理性的加速发展阶段。

这一年,山姆会员商店基本按照既定节奏开出5家店、门店总数47家,开市客同样加快步伐新开3店、门店总数达5家;跟随者盒马X今年10月开出第10店,高鑫零售今年4月成功开出首家M仓储会员店后,在常州、南京的新店也将在岁末年初开业,盘踞北京一隅的fudi今年新开1店,仓储会员店总数达4家。

从开店特点看,主流的仓储会员店企业均为全国性择优布局,而深耕一隅的区域零售企业在此领域更适合作为新业态探索进行试水、不宜下注过大,除非改变企业的供应链基因、发展战略进行跨区布点。

时至今日,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仓储会员店,大多数区域零售企业最好不要做超出能力外的探索,除非有能力重构匹配的独立供应链。从这个意义讲,fudi的案例值得研究,这是一家母公司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零售品牌,之前的兄弟零售品牌定位社区生鲜超市,fudi则作为擅长生鲜的仓储会员店品牌在2021年5月首次亮相,现有的4家门店均位于北京,明年将加速在京深耕,新开5家会员店,同时在2家fudi+精品超市基础上再开10店。

从业态定位看,仓储会员店本质瞄准的是一二线城市及发达地区中产、年轻家庭消费客群的品质生活需求,只适应特定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选址上有着极为挑剔的门槛;同时也是影响其发展的短板,还有其大包装、大规格的商品,也并不适合日趋小型化的家庭需求场景。

硬折扣的另一类企业,则是少数资本驱动下的零食硬折扣,这类以休闲食品为主的专业店,是上游细分品类垂直供应链进行商品输出的产物。

一是其拓展区域,以地级市以下的下沉市场为主,为大量上游小微零食品牌企业提供了销售渠道,是典型渠道下沉的业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流区域零售企业的市场份额,但并不会带来致命的冲击。

二是零食连锁店品牌间的整合。12月前后,赵一鸣、良品铺子、零食很忙近期上演了合并与爆料的闹剧;而在此前9月,福建万辰集团将旗下陆小馋、吖滴吖滴、好想来、来优品四个品牌合并为好想来,随后又与浙江老婆大人零食连锁进行合并,门店数超过4300家。

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零食硬折扣店大概2500家、销售规模不到100亿,2022年8000-10000家、年销大约300亿,而到2023年底,全国门店数已达2.2-2.5万家、销售规模将达到700-800亿。

2023年硬折扣的另一大体现,就是对传统零售企业供应链模式变革的启发。硬折扣的最大特点,一是通过最大化精简SKU以实现所有单品的垂直供应链打造,而自有品牌就是其中重要的实现途径;二是运营上的极简以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终端高质低价。

盒马CEO侯毅今年曾表示,硬折扣模式甚至将取代大卖场。盒马的X会员店(包括已经开出的20多家硬折扣店)、今年10月蚂蚁商联在合肥开出的惠惠熊乐仓超市,以及今年12月店数达到50家的奥乐齐宣布将加码在中国市场拓展,都是硬折扣模式理论的落地实践。

而无论是仓储会员店、零食折扣店还是以盒马奥莱、奥乐齐等为代表的硬折扣店,甚至包括大卖场的变革在内,本质都是对上游供应链模式的改变,决定哪种业态具有交强生存发展力,不是供应链模式本身,而是前端供应链模式组合与终端业态门店之间的匹配度。

硬折扣能否取代大卖场尚需时间验证,但大卖场的“硬折扣化”已是箭在弦上了。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