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一线业绩大练兵:传统零售企业输在哪?

一线业绩大练兵:传统零售企业输在哪?

2024.03.05 11:27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

摘要:

导读:要学习先进平台的选品逻辑与理念。过度依赖本地供应商而不思变革,是传统零售企业多年来采购“高姿态”工作机制与作风的遗害。撰文 


导读:要学习先进平台的选品逻辑与理念。过度依赖本地供应商而不思变革,是传统零售企业多年来采购“高姿态”工作机制与作风的遗害。



撰文 | 陈志涛 

折扣店很火、会员店很火,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即时零售也很火,唯独风风火火发展20多年的传统零售企业,哑了火。
业绩压力下,基于供应链、商品采购模式的变革成为传统零售企业发力的重点,一些全国零售巨头、区域零售龙头,比如永辉超市、家家悦、大张集团等,更加重视上游产业链基础设施资源的投入,甚至由单纯零售商向具备专业供应链公司能力、向同行企业赋能的全产业链综合性零售集团转变。
大多数区域中小微零售企业,也在通过探索加大自营、直采、加工等形式多样的选品、采购方式,试图改变过去被动、僵化、臃肿、低效的采购运营模式。
而在国内市场正崛起的会员店、折扣店以及即时零售等业态,一大亮点就是能够高效地为对的人提供对的商品,同时没有任何多余带来成本增加的流程与动作。
这也正是需要引起传统零售企业深刻反思的:我们门店的商品有多少是顾客真正需要的?如此高成本、低周转的运营耗掉了企业多少隐性利润?在摒弃传统“坐商”采购模式的同时,要具备哪些先进的“引新汰旧”能力?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商品极大丰富、更新迭代速度极快的当下,你的采购能否高效选出给企业带来效益最大化的单品?
01
不了解顾客,不了解商品

内卷下的零售业,大而全的传统零售企业模式,正在被各种精准定位的细分业态所蚕食。大而全还是不是一种优势,如何强化、高效夺回这种优势?丧失自身特色商品结构的零售企业采购体系,在被日益细分的市场狠狠教育。
首要表现就是“来者不拒”,甚至退化成上游供应商消化库存的下水道,而并不知道本地顾客喜欢哪种类型的商品。采购直接向供应商要爆品、新品、特价品,而不是在了解当下流行趋势的前提下,向供应商提要求,甚至自己跑产地、跑厂商,导致供应商送上门的商品不符合顾客预期,造成库存积压。
采购过度依赖供应商而不思变革,是传统零售企业多年来采购“高姿态”工作机制与作风的遗害,在过去手握终端渠道优势的时代,零售企业可以藉此食到红利,但渠道多元化的当下,已成为传统零售企业的沉重包袱。
对此,零售资深采购、龙商网&超市周刊特约讲师程老师认为,当下零售商超采购之所以出现滞销,主要是受制于长期工作惯性、经验主义,而忽略了商品结构随需而变的优化,导致商品结构愈发臃肿。
另一个要命的问题,就是采购选品评判制度的缺失,过时。很多区域中小零售企业甚至没有选品评估部门和新品上架评估会,导致旧品汰换无从下手,新品上架因循旧法。“制度的缺失导致零售商超就像一个未经清扫的仓库,库存出不去、新品进不来,即使进来了还很容易被原有的‘灰尘污染’,影响整体周转效率”。

此外,在实际采购中,价格持平问题也是影响中小零售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互联网平台的丰富商品资源,带来商品价格信息的透明,线下零售、尤其是区域中小零售企业想要取得价格优势变得更难:要么降低甚至负毛利销售一些敏感性一线品牌商品,要么寻求差异、通过更多渠道直采等方式,维系自身竞争力。
“对一些品类而言,当下消费者逐渐淡化了过去那种强烈的品牌意识,反而更加注重性价比,我们在采购中想要保持竞争力,就要保证产品的价格比线上更低或持平。”贵州合力超市食品、非食采购负责人罗军告诉龙商网&超市周刊。
但在具体实施中,传统零售企业冗长的采购逻辑、链条、环节以及模式弊端,导致零售企业付出“大力”,却赚不到“大钱”。商品从工厂、产地到供应商、零售企业,经过前端后端等逐层加价,冗长的路径导致商品最终售价大多比线上或其他渠道还高,再难实现畅销,自然没有竞争力。
02
打破机制惯性,一线实战练兵


折扣店,强调自营直采、客群细分,只做动销率高的个别品类;会员店精减品类,动辄几万种单品的大卖场面积,仓储会员店只做四五千个单品;社区团购,即时零售等,这些创新业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供、需之间精准定位,简化对接,高效履约。
而传统零售企业,与此隔着层层模式、逻辑、机制与惯性方面的障碍。
比如用户画像,建立在顾客细分基础上的细分业态,可以有的放矢,聚焦资源满足顾客在某一方面的高频需求。但传统零售企业,由于一直强调商品丰富、一站式购齐,使得各品类之间的组合与定位,很难做到有意识地定位精准,一些部门也很少有意识地强化自身品类的垂直竞争力。

没有清晰的目标群体画像、企业默认自己就是服务周边消费者大而全的需求,其实就是传统零售企业商品结构臃肿、采购模式变革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当然,定位周边客群的一站式购齐,本身是没问题的,即使放到现在,这一业态定位也有着相当可观的需求空间。关键在于,是不是在高效地满足顾客的一站式购齐需求。比如大量同质化商品的存在、居高不下的价格、体验服务的缺乏,这样的大卖场一站式购物体验,才是导致其竞争力下滑、生存受到挑战的原因,而根源就在采购机制的运营逻辑与弊端,已不适应当下市场消费特点。
一是,传统零售企业的采购,是否熟练掌握了线上消费、采购变化的最新态势。
《中国数字化采购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零售批发采购达到65.1万亿元,数字化采购率约为7.5%,线上数字化采购已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采购方式。但传统零售企业的采购们,有多少是在借助互联网信息获取到时效性强、极具竞争力的商品资源。
二是,传统零售企业的采购,是否真正做到从“坐等上门”到“行在路上”,挖掘各地优质商品供应链资源。
随着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大势,流通业也将逐渐打破过去的区域壁垒与分销商体系,传统的“各管一片”的经销商体系也在逐渐出局,零售商要么成长为本地最大的商品供应链资源整合商,要么积极走出去、扩大视野,寻求各地更专业的上游服务商,搭建自身的本地化供应链。
比如通过提高自采能力与占比,有效提升利润率。相关数据显示,自采的利润率在30%-40%,企业自采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好,部分企业的自采率已达到40%-50%。
三是,重构采购运营机制,多种方式互为补充。
从趋势看,随着新消费群体壮大和行业竞争不断细分,采购运营也将变得更加广域和分散,采购亟需深入消费者生活,洞察、引导其需求;同时,通过走出去,与上游更加专业的厂商、经销商交流,提升对商品的敏感度与专业化水准。
比如湖北雅斯模式,深入当地消费者的生活、民俗、市井小吃等,原汁原味呈现顾客的生活场景、气息,通过采购匹配相应商品与资源,营造出手工零售、熟食餐饮等充满烟火气的卖场。这是一种生活、体验驱动的采购变革逻辑。
当然,要达到雅斯这样的门店呈现水平,首先需要企业采购有通过多种采购方式、构建特色商品体系的能力。
比如供应链资源共享,分享优秀同行已经成功的商品信息与资源。“经常走出去,拜访基地、工厂、大型物流经销商甚至同行,可以获取一线信息、更早拿到最新的市场资源与渠道价格,从而在当地新品上先行一步。”罗军表示,这对我们提前引入新品、爆品有极大好处。
比如参加行业组织的选品交流会,不仅可以和来自各地的优秀同行切磋交流、互通有无,还可以向更专业的上游商品服务商了解市场前沿动向、获取新品信息与资源。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黑龙江省连锁经营协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