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以来,疫情防控持续常态化,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全省零售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作为零售业重要代表的超市企业,如何突破困局,如何渡过难关?近日,云南省连锁经营协会超市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委员及相关超市企业负责人,就此展开深入研讨,充分交换了意见。大家认为,守正出新、拥抱变化,积极融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每个超市企业及其所有者、经营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提高人效、提升商品力、回归服务的本质。
包括超市在内的零售企业,两大核心是人和商品。顾客进店是为了购买商品,没有商品的支撑,其他努力都没有意义。但顾客购买商品的前提,在于人的因素。高度重视并着力提升人的效能,才能做好超市的经营管理。聚焦人的效能提升,首先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宣导。企业竞争的终极,是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积极向上、勇于拼搏,跟随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每家企业的文化并不相同,因为企业的发展基因不同。企业创始人或经营者,要深入基层,做好企业发展历程、核心文化、优秀案例、经营成果、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宣导。并在此过程中,加大员工的培训培养力度,将企业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如此,员工才能不断融入企业,提升岗位任职能力,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长远发展需求。同时要广开言路,充分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还能让员工收获认同感、存在感,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对于没有产出或产出较低的员工,要学会“割舍”,力求做到减员增效。归根结底,还是要狠抓工作落实。言必信、行必果,说了就要做、做就要做好。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而企业创始人或经营者,是抓好工作落实的第一责任人。曾经有不少企业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就当起了“甩手掌柜”,将企业经营管理交由职业经理人或管理团队,最终导致了企业的落败或倒闭,教训不能说不惨重,应当引以为戒。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创始人或经营者更要“亲力亲为”。要深入基层一线,与员工并肩作战,充分把握市场脉搏,了解顾客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交流,查找门店商品陈列和营销管理中的不足,进而着力优化解决方案,更好地吸引顾客消费,满足顾客的多元化需求。只有如此,人的效能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和发挥。超市的商品力,通常包括了三个维度。一是宽度,指的是品类的覆盖面,也就是品类设定能否满足顾客多元化需求,顾客想买的类别一应俱全。二是深度,指的是顾客选择的余地,顾客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商品。三是高度,指的是品牌性,包括一线品牌、大众品牌、流行品牌等。品牌是第一考虑要素,因为顾客购买商品时更多会选择品牌,尤其是选择自己熟悉的品牌。超市的商品结构,一年不妨作两次大调整,其中夏季和冬季每个月一小调。每个品类商品的调整指标,包括品牌、销售、毛利、规格、价格带、口味、排名、价格上限、价格下限等。引进商有关商品,要相应地淘汰一定的单品,尤其要淘汰那些不盈利的商品。淘汰商品时,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有无可替代商品,二是是否因为价格偏高导致滞销,三是是否因为陈列位置导致滞销,四是是否因为长时间缺货导致销售不好,五是上个月卖得好的商品是否因为特价,六是新品是否还在试销期。商品结构调整前,一定要作详细分析,不能因为人为因素导致有关商品在卖场“夭折”。引进要慎重,淘汰要准确。但不管商品结构怎么调整,始终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SKU基本不变。坚持原则的同时,适当地“做减法”。一方面是精简商品结构,淘汰同质化商品。另一方面是打掉货架,压缩陈列空间,在卖场中为消费者留出更多体验区。商品的品类管理,有两个核心。一是卖对的商品比卖便宜的商品更重要,二是要以最少的单品创造最高的销售。品类定位上,应该包括流量性品类、差异化品类、关联性品类、季节性品类。季节性品类要做全年规划,要参考去年前年的数据,然后提前筹划。而网红商品周期短,一定要抓住先机。如若不然,一是无法吸引顾客,二是毛利损失,三是顾客不会第一时间想到。零供关系的维护和提升,也极其重要。任何新商品或老商品的价格问题,首先应该找对应的供应商谈判。不盲目直接选择其他渠道采购,因为便宜的价格可能没有计算风险和隐形成本,而且对供应商不尊重容易造成零供关系紧张。供应商无法提供的商品,再适当选择直采。盲目选择源头直采,只会把各种风险全加到企业自己身上。企业和谁建立合作,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没有能力跟外部去合作,企业终将被淘汰。关于商品的引进,在相互了解、充分信任的前提下,超市企业可以探索尝试联合采购,从而将采购成本降到最低。超市业态发展到今天,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操控下,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持续常态化背景下,资本的力量已不是万能。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满足顾客需求,迎合顾客喜好。要在顾客购买方式、购物行为甚至是购物心理上下功夫,不能急功近利,要对社会、百姓有贡献,赢得市场的金口碑。超市企业未来唯一不变的,必将是对顾客诉求的持续关注。要始终明确企业的价值就是为了服务顾客,并在顾客诉求升级中不断优胜劣汰。要关注消费者,降低目标客群的选择成本,推动超市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不论年轻消费者,还是老年消费者;不论差异化商品,还是网红流量商品;不论数字化,还是属地化;不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要不断问自己:我们的消费者是谁?他们喜欢什么?他们有没有什么变化?我们有没有跟上他们的变化?简而言之,超市只有回归服务的本质,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将人财物力高度聚焦,不断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才能赢得顾客信赖,并在未来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切忌贪大求全,盲目扩张,而是要不断精耕细作。宁可小而强,也不要大而不强。曾有不少超市业态品牌企业,就是因为盲目扩张,导致服务跟不上,或者资金链断裂,最终被顾客和市场淘汰。包括一些不盈利或服务跟不上的门店,应该果断关停,以提升整体效能。除了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超市还要高度重视客户关系维护。建立(微信)社群,以此维护客户关系,并依托(微信)社群适度地开展营销活动,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超市建立社群后,可定期在社群内分享事实新闻、商品知识、生活百科等信息,发布优质生鲜、特价商品、应季菜品推荐等信息,同时加强客户关爱,以此建立良好客户关系,吸引顾客到店消费,提升客单价和复购率。其中促销商品信息的发布,提前一天发布,更能实现效果的最大化。大家认为,超市依然是最好的业态之一。虽然去年以来全国新开门店数量大幅减少,倒闭门店数量达到历史高峰,但相信超市依然能够抵抗风险,值得大家坚持。只要在疫情防控持续常态化、国内外经济形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中,以自身“确定性”重新审视零售行业和超市业态,以应有的格局和担当服务顾客需求,在转型中谋出路、闯新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中求进、重塑自我,做到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充满必胜的信念,超市业态必将打赢新的市场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