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寻找文艺符号 品味五好淄博 “喜迎二十大——百年黄河龙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展

寻找文艺符号 品味五好淄博 “喜迎二十大——百年黄河龙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展

2024.03.08 15:07

文章来源:山东省糖酒副食品商业协会公众号

摘要:

 第七期       寻找文艺符号 品味五好淄博 “喜迎二十大——百年黄河龙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展。本期优秀作品:作品三十《齐鲁酒韵


 第七期 

      寻找文艺符号 品味五好淄博 “喜迎二十大——百年黄河龙征文大赛”优秀作品展。本期优秀作品:


作品三十

《齐鲁酒韵  强恕堂酒》

耿佃标


作品三十一

《黄河龙的行为哲学》

刘培国


作品三十二


《我家的三代酒缘》

张连勋


作品三十三


《两箱黄河龙》

路玉荷





主办单位:  淄博市传统产业发展中心

                  淄博市作家协会

                  淄博市食品企业联合会   

                  桓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山东黄河龙集团有限公司



作品(三十)

30


《齐鲁酒韵  强恕堂酒》

耿佃标


谈到酒,必定与文化相关。因为酒之为物,关乎于历史,关乎于人文,亦关乎于人生。明代进士黄周星在《酒社刍言》中说:“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一语中的。

一种文化的形成,一定会有其深厚的历史积累和地域特性,而酒文化尤其如此。说到酒文化的历史积累,几乎是尽人皆知的,也可以说酒文化是与整个人类历史相伴共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酒之所兴,肇自上皇’,其历史之久远自不必说。而且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而道家思想溯源,却可以一直上溯至伏羲时代的‘一画开天’。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历代中国艺术家解脱束缚从而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此,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无处不在。作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字画可以说是千金难求,于是求者便往往投其所好,拿狗肉与美酒款待,但凡他醉酒深薰,所求者即可如愿。其实郑板桥自己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

画圣吴道子号称‘吴带当风’,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其飘逸绝伦、自由不羁之处,正好暗合了酒神文化之精髓。‘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有‘酒不醉,不能画’习惯。‘书圣’王羲之醉后所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酒醒之后则‘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曾为醉僧怀素赋诗:“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正是因为怀素醉酒泼墨,这才留下了他鬼泣神惊的《自叙帖》。而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才有了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可以说酒文化中的飘逸自由已经成为了古今中外所有艺术大家突破自我、达成真我从而释放灵魂与世界形成共振的诀窍和法门,不可或缺、舍此无他。

至于酒文化的地域特性,那就与其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了。因为‘水乃酒之血’,地域限制能够使南桔而北枳,这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水土’二字,而酒文化的地域分野,又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人文风俗的特性。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陈其荣则在《世本八种》(增订本)中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都是夏朝人,按他的说法,即夏代才有酒这种东西。但不管怎么说,这应该是酒类品种和文化内涵因其地域环境和人文风俗而有所不同的最早记载。

历朝历代中,中原腹地的酒往往淳厚绵柔,而西北边疆一带的酒则大多辛辣雄烈。而就算是同样的一种酒,既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恬淡悠闲,也有‘红酥手,黄藤酒’的浪漫温馨;既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潇洒,更有‘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的从容。以至于‘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单寂寥、‘醉乡路稳宜频到、他处不堪行’的悲凉无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的心酸惆怅等等等等,无不反映出了一点:酒之为物,而神而灵,它会随心境和环境而转变个性,放大每一种情绪,从而也让人更好地释放压力和情感。

随着历史的发展,酒的种类名目繁多,各种香型也是层出不穷,但总体来说,这种分类还是与其所处地区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分不开的,这一点毋庸赘言。而从我国白酒的香型来看,大致应该分为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几种。这其中五粮液、茅台、汾酒最具代表性,而山东作为中国酒文化最为兴盛的地区,白酒业的发展也一直是长盛不衰的,甚至在清末至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这段动荡不堪的历史时期,山东地区的白酒业发展也从未停止。

鲁酒之美,溯古追今,其底蕴之丰厚,可以说是独步天下。从山东淄博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我们就能知道,早在夏朝之时,酒,就已经成为了齐鲁大地先民们一种生活必需品,至于后边出土的前埠、史家、李寨、新城、旬召、大寨、小庞等上古遗存,则更加印证了当时当地‘酒事兴盛’的社会风情。山东淄博的早期文化经历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三个阶段,而岳石文化、殷商文化等等在淄博也是有迹可循。直至晚商时期,齐鲁先民以青铜所制的各种酒器,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地制酒、储酒、饮酒、祭酒等方面丰富的生产和生活面貌。淄博酒文化,就沿着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绵延千年,传承至今。

作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文化的发展传承也是日趋完美的。例如《诗*大雅*既醉》中就提到过:“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也就是从那时候起,‘酒德’的问题才被提了出来。从‘管仲饮酒弃半觞’到东方朔‘妙饮不死酒’的典故里我们不难看出,酒文化并不是放荡不羁的,也并非是脱离了现实的,自由与严谨并存,才是酒文化真正的发展之道。而关于这一点,圣人孔子也曾经说过:“唯酒无量,不及乱。”不过,既然连圣人也专门就喝酒这件事发表评论,也就可见齐鲁酒业之兴盛、酒文化发展之蓬勃了。

只不过很可惜的是,鲁酒之美,西周至西汉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留下过多少直接的文史资料,好在到了北魏之时,贾思勰的一部《齐民要术》又让鲁酒直接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这部著作中,贾思勰用1.1万字的篇幅,详细记载了自汉至魏晋时期从官府到民间全国各地的9种制曲法、40余种酿酒法,更因为他曾经担任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在他的影响之下,鲁酒发展更加迅猛,鲁酒文化也因此而更加光芒四射。

鲁酒的美,与这片高天厚土是分不开的。因为齐鲁大地深厚的人文底蕴、壮美山水吸引了无数士子名人、骚人墨客接踵而至并流连忘返,鲁地饮鲁酒,佳作传千年。想当年诗仙李白游历山东之时,就曾对当时已经名传遐迩的兰陵美酒从心向往之到铭心刻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因一杯酒而忘情至此,是诗仙之幸?亦或是鲁酒之幸?恐怕这一点只有李白自己心里清楚了:“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当然鲁酒之美并不是专美于李白,其他的文人墨客对之也多有吟诵,咱们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而鲁酒之美也并不专美于文人墨客,更会让一般江湖豪杰、绿林英雄趋之若鹜,一部《水浒传》,让我们记住的不止是宋代风云,更是一段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鲁酒历史。

不过,如同李白那样斗酒诗百篇、武松那样酒后打虎、醉打蒋门神一样的酒乡逸闻,从元代之后就极少听到了。因为元代之前蒸馏技术还没有普及到造酒业中,所以那时候的酒浓度很低,当然就可以像我们现在喝啤酒一样纵情豪饮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虽说到了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烧酒、烧春、法酒、汗酒、气酒、火酒、酒露等蒸馏酒名目繁多甚嚣尘上,然而鲁酒之名,却依然是风光无限独树一帜的,兰陵、景芝、桓台等地声名远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酿酒名镇。元代阿鲁威《双调*山鬼》诗云:“三叠阳关,一杯鲁酒,逆旅新丰。”其对鲁酒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明清之际,山东各地酿酒业越发兴盛,由于明政府开放酒禁,致使民间酿酒之风风生水起。据万历《兖州府志》记载:“酒醪醯酱,中人以上皆自储蓄,不取诸市”,而其酒品之美,则在《本草纲目》中有着极高的赞誉:“兰陵美酒,清香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共水称之重于他水,临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常饮入药俱良。”这就像现在我们常说的‘某某酒喝了不上头’就已经是好酒的标准了,更何况还有其他好处?而李时珍在书中所言兰陵酒并非特指,实质上是对整个鲁酒行业的高度肯定。

俗话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市场,随着酿酒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的各种工序也开始逐渐细化和规模化,以至于到了后来,制作酒曲也成为了山东辐射到全国的一大产业链,到了清代早期的桓台,则更是发展到了‘比户造酿烧糟发客’的地步。这种酒风一直到清朝末年达到了顶峰,几乎到了家家有烧锅、处处有酒坊、酒池遍地开花的状态。到清末民初之时,在如今的淄博市桓台县区域内也已经建立了不少酒坊,而在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标志性白酒品牌,就是一直延续至今的山东桓台黄河龙酒厂——百年白酒经典‘强恕堂’,正是她的前身。

‘强己恕人,戒欺戒躁,仁义诚信’,这短短十二个字,却在融合了中国儒家文化之中庸之道的同时,也成为了在桓台大地上传承百年长盛不衰的酒文化经典。从清朝末年‘强恕堂’品牌创立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正是因为秉承着这一理念并始终坚定不移,所以才使得这种经典白酒走过了百年的风雨飘摇,始终屹立不倒并最终发扬光大,铸就今日的辉煌。

鲁酒文化在齐鲁大地上绵延千年,酒香已经浸透了这里的每一寸泥土。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千年的积淀和孕育之下,终究会有那么一天,酒神的种子会在一个特定的契机之下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的。而百年浓香的‘强恕堂’,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从小到大并茁壮成长起来的。

清朝末年,桓台索镇有着‘蒿稞王’之称的王氏家族,靠着他们祖传的一门酿酒手艺,一直吃穿不愁,家境富裕。诚所谓厚德之家,必有所报,到他们家第五代孙王开祯之时,由于手艺精湛且为人宽厚,他们家的酒坊生意已经在当地风生水起,十分火爆。只不过尽管如此,在那个官本位思想盛行的时代,读书做官进入仕途才是真正能够光宗耀祖荣耀门楣的‘正途’,所以王开祯一直对自家的三儿子王国锡寄予厚望——这位三少爷天资聪颖,自小就酷爱读书,算得上是索镇地方出类拔萃的才子。

然而,俗话说‘时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王国锡虽然刻苦上进,却也直到年过半百之时方才中了举人,本以为这为官之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却不料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大清王朝被一举推翻。这朝廷都没了,科举出身的王国锡自然也就没了官做。万般无奈之下,王国锡一咬牙一跺脚:算了,既然官当不成,那我就干脆把祖宗留下来的酒坊接下来,将祖传的手艺发扬光大,也算是不辜负了这些年学到的一肚子学问。

说干就干,生性果断的王国锡一旦做出了决定,马上就开始行动,在说服了父母并取得了酒坊经营权之后,他用自己的书斋号‘强恕堂’为酒坊命名,取‘强己恕人、戒欺戒躁、仁义诚信’之意,开始了他艰难曲折却又灿烂辉煌的创业之旅。

桓台这个地方本就是酒风极盛之地,不但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更有着极佳的酿酒条件,乌河之水清澈甘甜,矿物质含量极其丰富,就算是到了寒冷的冬季,河水也极少结冰,温暖之气如烟似雾四下飘散,属于天然的上好酿酒用水。靠着地势之利加上祖传的酿酒秘方,原本王国锡只要用心经营便可以维持酒坊的运营和发展,但是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了《齐民要术》中有关制曲和发酵的要诀,终于研制出了流传至今的‘九酝酒法’。不但如此,他还不辞辛劳出门游历,遍访山西、四川、贵州等地的名酒作坊,并专门从外地聘请了三位资深酒工,帮他酿造‘熟谷之液’。博采众长然后精益求精,‘强恕堂’老酒很快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突破,更上层楼,而这位大清朝的八股遗民,也就此为桓台大地开创了一个美酒飘香百年不绝的传奇。

据《桓台县志》第七编记载:清末至民国,索镇王家的‘强恕堂’酒店为全县酒业大户,他们以小麦制曲,以高粱、黍米为原料,雇工十余人,年产粮食酒60吨左右,而这样一个产量,在当时是相当惊人的。那时候王家所酿的白酒属于非常纯粹的粮食酒,味道香醇,色泽微蓝,酒质粘稠。在经过酒工师父精心勾兑之后,装入大瓦坛,再贴上写有‘王家高粱酒’字样的大红纸,便可以正式对外发售了。

靠着挑夫的宽肩阔背和一辆辆吱呀作响的独轮车,从桓台一路向北,‘强恕堂’酒迅速远销到了广饶、无棣等地,一举占领了北方市场,一时之间‘强恕堂’之名远播,但凡过往客商无不‘闻香下马,知味停车’,以能够品尝到强恕堂美酒为荣为乐。据老人们讲,在强恕堂酒坊开张不久,桓台县便传开了一段“乌河溢酒”的美丽传说:一日,一位酒大工晚间归来,看到一位红面白须的黑衣老汉,提了一个酒葫芦从强恕堂酒坊走出,且饮且走,走到乌河边将余酒全部倒入河中,再看那老汉却不见了踪影,而河中鱼群却浮在水面吸水,恍如梦中的酒大工掬水一尝,竟是满口酒香。

传说毕竟是传说,已无从考证,但传说本身却如一则鲜活的广告广为流传,最大的受益者恰恰就是店主王国锡。有人据此推断,举人王国锡最有可能是编出这个传说的人。当时当地还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

美酒强恕堂;酿制有秘方。

生熟料制曲;香醅用瓮装。

粮多口味细;堆积滋味长。

蒸酒分两次;贮酒时间长。

其色呈微黄;幽幽芝兰香。

诸君得一尝;一年口留香。

王国锡以年过半百之身开始创业,依靠着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兢兢业业的创业精神,依靠着他对酒文化的虔诚和忠良敦厚的儒商品格,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强恕堂’这一鲁酒品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直到后来他将酒坊产业交给自己的儿子王成乾、孙子王家格经营的时候,每逢九月九日‘酒神节’,他还是会亲自前往拜祭,以此来表达对‘酒神’的虔诚和敬畏。

而这种仪式,其实严格说起来并非迷信,而是对流传千百年当然中国酒文化的崇拜和敬仰,因为‘酒神’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灵魂。‘强恕堂’的诞生和发展,对于中国酒文化而言是一件幸事,而对‘强恕堂’而言,这种虔诚,也正是它浓香酒韵绵延不绝的魅力所在。挖掘千年酿酒技艺、承继千年文化底蕴,探索不止、精益求精,‘强恕堂’终于在风风雨雨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昂首登上了历史舞台,北派浓香,当属‘强恕堂’!

 


作品(三十一)
31


《黄河龙的行为哲学》

刘培国

 

百年黄河龙,千秋酒文化。2022年7月2日,我慕名来到黄河龙集团学习、体验生活,再次被这个百年老字号所震慑。

黄河龙酒文化馆,一桩桩老物件,一幅幅老照片,一节节注释语,还原出一个传统酿酒企业的今世来生——从“强恕堂”到“恒源酒店”,从“恒源酒店”到“索镇酒厂”,再从“索镇酒厂”到“黄河龙”的百年嬗变,生动再现了民族传统产业的发轫、坚守与发展,一曲黄钟大吕般的壮美史诗,看得我唏嘘、动容。

二十世纪初叶,中华民族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中国社会涌动着亘古未有的急遽动荡。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未卜,但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辞去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先后到上海、武汉、广州、北京、福州等地,宣传民生主义和实业救国主张。每到一地,倡导大力兴办实业,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加强国家经济实力。天下为公,匹夫有责。1922年,受实业救国思想感召,桓台县光绪举人、候选教谕王国锡先生,接管家传酿酒作坊,以书斋斋号命名为“强恕堂酒店”。我仿佛看见,王国锡拘于酒坊一隅,不乏“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语)的畅想,遂亲书“先做人,后酿酒,酒品如人品”刻于酒店门前柱石上,融远大志向、未酬宏愿于制备精良、童叟无欺的百年“黄河龙”由此肇始。

封建科举时代,书籍、书斋几乎等同于书生性命,将酒店、酒坊这类不乏铜臭之气、生意之所的酒肆作坊冠以自己书斋名号,足见王国锡先生早已将酒坊名声、信誉与自己的生命尊严密切捆绑。显然,王国锡先生摆下的是一个与酒店共进退、共荣辱、共存亡的架势。“强恕”取《孟子·尽心上》:“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以“强己恕人 戒欺戒躁 仁义诚信”为经营理念。不求闻达于广宇,只求惠实于乡邻,积聚能量与实力,以图大势。拜读悬于文化馆墙壁的《酿酒口诀》,既可知当年“强恕堂”的古典酿造法式,也可见一百年前酒锅前面酒工们协作劳动的鲜活场景:“美酒强恕堂,酿酒有秘方;生熟料制曲,香醅用瓮装。粮多口味细,堆积滋味长;蒸酒分两次,储酒时间长;其色呈微黄,幽幽芝兰香;诸君得一尝,一年口留香。”是故民国《桓台县志》云:清末新城县有酒坊多家,尤强恕堂最为红火,来往路人无不“知味停车,闻香下马”。

1945年,桓台县城解放,为从经济上支持解放战争,经营23年的“强恕堂”移交渤海行署第三专区接管,更名为“恒源酒店”,年产粮食酒300吨,成为桓台唯一一家国有酿酒企业。从此,一间普通酒店,注入强大红色基因,也由此开始,这间传统酿酒作坊开始跳动着人民共和国的强健脉搏。1946年,“恒源酒店”更名为山东省烟酒公司胶济区公司索镇烟酒总店。1948年易名为索镇酒厂总厂,至1949年,年产量达到734吨,向新中国诞生献上一份厚礼。索镇酒厂也成为共和国经济大军中的一支有生力量。

1950年10月,美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淄博专区索镇酒厂总厂组织员工连夜加班加点,生产高度白酒作为战备物资和消杀用品,桓台制造追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步伐走进了长津湖、上甘岭,为国际和平及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山东索镇酒厂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随着新型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酿酒人以欢庆新生一般的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生产中去,“乌河特曲”被誉为“淄博茅台”,“齐桓公宴酒”远销东南亚,淄博白酒一步步向全国市场。1996年,山东索镇酒厂更名为“山东黄河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年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变身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企业。

进入新时代,“黄河龙”与时俱进,勠力奋发,成为国家商务部首批认证的“中华老字号”,继而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古法酿造工艺“小石窖黑粮秘香型白酒”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黄河龙”又被授予象征中国高档白酒身份证明的“纯粮固态发酵”标志证书。从此,“黄河龙”跻身与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国内著名酒类企业并称的中国白酒老字号企业,2019年市值过10个亿。“互联网+”模式,为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百年“黄河龙”正向打造鲁酒至尊、比肩国酒的目标大步迈进。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全国人民奋起抗疫。“黄河龙”审时度势慷慨解囊,捐赠600桶计3.27吨酒精支援抗疫,再现了六七十年前捐助战备物资抗美援朝的义举,表现出民族实业家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那么,百年“黄河龙”文化秘籍何在?

最深邃的行为往往潜行于最浅显的道理。我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便是百年“黄河龙”的行为哲学、文化密钥。

国运不济,民众岂能安生?同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强恕堂”时代,正是民国乱世,“墙头变换大王旗”,军阀称雄,国不国,民非民,一介书生徒有“治国、平天下”宏愿,何以安身立命?那就从“修身、齐家”开始自己的修为。“强恕堂”是再好不过的修为模式。当个人修为抵达一定程度,具备了相当德行操守,又兼具一定经济实力,社会大势又赋予绝好机遇,始能华丽转身、凤凰涅槃,即顺应时代潮流,毅然变“强恕堂”为“恒源酒店”,一步步走上人间正道。一百年间,“黄河龙”的每次嬗变,无不契合时代脉搏的跳动,那是强者生命的律动,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隐形的回响!

是谓强者“黄河龙”,上善“黄河龙”。 


作品(三十二)
32


《我家的三代酒缘》

张连勋


 在我的记忆里,黄河龙酒的前身叫做乌河酒,那时候生产酒的厂子叫山东索镇酒厂,她就座落在家乡的乌河岸边。

    第一次到山东索镇酒厂,是爹托酒厂一个姓宋的朋友,听说他是科长,帮忙淘换了一张酒糟票,凭票可以买一地排车酒糟。买酒糟来家,把它倒在两只大缸里,是为了喂养栏圈里的那头大猪。据说,猪天天吃了酒糟,趴在圈里光想睡觉,“噌噌”地长膘,长膘猪就肥的快,猪肥了给收购站时卖的价钱就格外的好。

    我和爹起了个大早,拉上地排车,到邻居家借了个大胶囊放在地排车上,就从家里出发了。来到酒厂的大门口,看门的大爷不让我们进厂,爹忙掏出酒糟票递交给大爷看,看门大爷这才放行。爹的朋友宋大爷,带着我们去窗口交钱领装车凭证和出门证,然后去装车。装满了酒糟的胶囊平放在地排车上,拉着地排子车在路上走,那装酒糟的囊颤微微的像一个充胀的长气球。

    我和爹要与宋大爷告别,宋大爷却说:“天还早,上中学的侄子也一起来了,要不我带你们参观一下厂子吧?”

    一听参观厂子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农村孩子那有机会来这酒厂里参观。便脱口而出:“谢谢宋大爷!我很想看看酒是咋酿造成的。”

    爹见我想看的心切也就应允了,说:“看这孩子,又给他宋大爷添麻烦了。”

    于是,宋大爷带着我和爹,看发酵池、看罐装车间、看酒粬料房、看产品库,最后又看了储酒窖。一边看宋大爷不断地介绍着索镇酒厂的历史由来。

    原来,酒厂始创于清光绪年间,是桓台九品名士王士祯的酿酒作坊。1922年,晚清举人王国锡以书斋“强恕堂”命名酿酒作坊。强恕堂酒坊由私人作坊兴起,她先后易名为强恕堂酒店、恒源酒店、山东省烟酒公司胶济区公司索镇烟酒总店、索镇总酒厂、山东索镇酒厂。她经历了私营、公私合营、国营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酿酒工业的发展历程,她承载着深厚的华夏酒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记忆。

    又参观又听着宋大爷娓娓道来的讲述,故事带着我走进了强己恕人的酒厂发展历史岁月,我仿佛看到乌河岸边那些酒香飘飘的日子,和酒厂发展壮大的神奇密码。“先做人后酿酒”也就是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在我的心里深深的扎下了根。对属于家乡的一家老字号酒厂,我真真是由衷地敬仰。我用力闻了闻厂子里散发的酒香气味,浑身觉得舒坦,心里更加舒畅,没想到来酒厂拉一回酒糟,比在学校老师上一堂历史课还精彩,这毕竟是自己家乡的酒厂,真是值得骄傲。看看厂里忙忙碌碌的工人师傅们,为他们能在家乡的酒厂工作,而感到自豪。我打心底里敬佩他们。

    我结婚后,见到岳父用地瓜干子换酒厂的散酒喝,那时农村的粮食还不太宽裕,就劝岳父以后不要用地瓜干换了,我负责给买酒。岳父喜欢喝酒,特别喜欢喝乌河散酒。那时我在县城的机关工作,每逢月初的周日,必须从酒厂门口的销售部买拾斤散酒,刚好装满一塑料桶,捆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回家送给岳父。中午饭时,岳母特意做上一道葱炒鸡蛋,岳父拿出他喝酒用的锡制烫酒壸,从桶里倒满一壶酒,放在茶炉台上稍一加热,就自斟自饮起来。一壶酒大约也就二三两的样子,岳父每天不多喝,就那么一壶酒。喝了酒后,岳父的脸微微红润,这时的话也就多了起来。我出差时,曾给岳父买过两瓶桂林三花酒,他打开一瓶只是尝了一口,却又盖好放在了屋中的条山几上吃灰。

    我问过岳父咋老喜欢喝这乌河酒呢?他说:“从年轻时喝惯了家乡酒的味道。”后来我细细想想,心中忽然明白了许多。岳父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喝惯了家乡的乌河水,吃惯了家乡的味道,当然也就喝惯了家乡的美酒佳酿。他对家乡的黄土地和生产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乌河酒伴随着岁月的时光,陪着岳父从青春一直走到耄耋。家乡酒的甘醇清香,不但润泽了一个人的身心,更是一个人一生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十多年前,儿子结婚摆喜宴时用酒,那时还没有私人订制的喜宴酒。我征求爹的意见,爹说他孙子喜宴上得用咱家乡的大二号才行。我遵从爹的意见,特意从酒厂批发了二十箱大二号黄河龙。没想酒席宴的效果相当的好,特别是从天南地北赶来参加儿子婚礼的几十名战友,他们尽情畅饮着黄河龙大二号,啧啧称赞这酒清亮透明,清香纯正,酒质幽雅,绵甜净爽,酒体醇厚,香味协调,尾净悠长。并且要求走时每人带上两瓶,我高兴的承诺道“当然!这是必须的。”

    儿子三四岁的时候在姥爷家,吃饭时看到我岳父喝乌河酒,岳父习惯的用一根筷子在酒杯中蘸一下,然后送到儿子的嘴里,他小嘴“巴哒巴哒”咽下去,竟然觉得这味道能接受。儿子参加工作后,也经常用家乡的黄河龙酒款待朋友。每逢因业务出差到外地,车上必须带几箱黄河龙的产品,备上赠送朋友的礼品。儿子会跟朋友们说:“这是我家乡的醇香和心意。”五十多年来,爹和岳父、我和儿子,我家三代人,都与家乡的酒有着深深的感情和缘分。

     现在,历经百年的索镇酒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改制成山东黄河龙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黄河龙集团有限公司。现在的山东黄河龙集团,黄河龙的“老字号”不仅是一个商业实体,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华夏酒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我家乡几代人的历史记忆。她记录着黄河龙砥砺奋进的非凡岁月,和百年基因薪火相传的成长历程,她那强已恕人,香飘九州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她醇厚绵甜,酒香四溢沁人肺腑,在小康岁月里散发着醉人的芬芳。


作品(三十三)
33


《两箱黄河龙》

路玉荷


父亲三年前因车祸去世后,我们整理他的那个储物间,推开门,除了十一瓮麦子,瓮盖上还有两箱尚未开箱的黄河龙酒。

攒这么多麦子,是因为父亲过够了那些饥馑的日子,饱尝了忍饥挨饿的痛楚,所以,只有瓮里装满粮食,感觉心里才充满底气,晚上打呼噜睡得踏实。

而那两箱黄河龙酒,则是为了让我和弟弟喝的。

我和弟弟都在外面工作,一个在国有企业,一个是政府公务员,有空都好喝一口,平日里因为工作忙,不能回到村子里,只有星期天或过节放假了才有空。所以每逢周五下午下班后,父亲就会给我和弟弟打电话,用他那慈祥的声音问明天回来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第二天一大早,他便骑上他那辆电动三轮车到镇上买菜割肉去了,回来扎上白围裙又切又炒,刀锅叮当。等到我们拉家带口,分别从辛店和张店开车赶回去,一桌子丰盛的菜肴已经上桌了。桌上自然也少不了酒。

我和弟弟喝酒谁也不劝谁,倒满了,两个杯轻轻一碰,乐意干就干了,不乐意干,慢慢喝也行,看自己酒量,但每次都喝不少,至少半斤,多的时候一人一瓶。脸红红着,点上支烟,谈工作,谈人生,天南地北。

父亲不喝,坐一旁吃菜或看着我们喝,很幸福的样子。其实以前他是很爱喝的,而且酒量还挺大。记得小时候买不起瓶装酒,他都是打散酒喝,拿个空酒瓶子到村代销点上,一角一分地把钱从兜里摸出来,搁在柜台上,让代销员把一个漏斗插到瓶口上,拿酒提子把酒提进去,咔呗儿盖上盖,他哼着小曲提着酒回家。常常路上忍不住就啃开盖咕嘟咕嘟喝上两口,哈地吐口气。

打的散酒没有牌子,索镇酒厂产的。现在这个厂叫黄河龙集团。往前是恒源酒店,再早呢,叫强恕堂,晚清一个叫王国锡的举人办的,强己恕人的意思。散酒在代销点里用一个小口大肚子瓷瓮盛着,上面压着一个装了麸子的小红包袱。

这散酒不但可以用钱买,还可以拿地瓜干换——那时地瓜干特别多。而用地瓜干直接到酒厂去换,相当于批发,比在代销点上要便宜一些,因此,父亲曾多次用独轮车推着地瓜干,步行几十里,到索镇酒厂去换。记得每回都是临近春节的时候,换上准备过年给来走亲戚的亲戚和朋友喝。有一回,他虽然回来到很晚,却没换上,说人太多,队没排上。第二天,老早又去了。这回倒是换上了,但走的时候,天还只是有点阴而已,过不多会儿,雪却下开了,铺天盖地,纷纷扬扬。父亲推着酒在雪地里走了几十里,进家几乎成了雪人,不过棉袄里面却热气蒸腾,因为全汗透了。扒下湿濡濡的棉袄搭在炉子旁的小火炕上,说总算换上了,把酒一瓶瓶整整齐齐地摆到桌子后面的长几上,左瞅瞅,右瞅瞅,说过年有酒喝了,这个年好!

后来,父亲因为年龄大了,八十了,不再喝了,但还是喜欢酒。每回我们喝,他都是端起杯闻一闻,然后搁下。

之前,我和弟弟回家,喝的酒牌子不固定,常常不是这酒,就是那酒,逮什么喝什么。后来忘记是哪一回了,父亲放桌上两瓶黄河龙,说你们喝这酒那酒,倒不如喝黄河龙,老索镇酒厂出的,口感好,毕竟老厂子嘛!而且价格也实惠,还没假的。为啥呢?因为当地出的,眼皮子底下,谁敢哪对吧?我和弟弟以前也喝过,还不止一次,但经父亲这么一说,感觉是这么个理儿。

以后,就喝上了。

每回父亲都是从镇上搬两箱回来放在储物间里,当我们喝得差不多时,再抽空去搬两箱,从不间断。

瓮盖上这两箱,就是父亲在走之前,刚刚从镇上给我和弟弟搬回来的。

我和弟弟不禁泪流满面。

十一瓮麦子,我们归置了归置,找来个收粮食的商贩卖了,每斤一元一角一分,得了四千多元。两箱黄河龙,除留下八瓶以后给父亲上坟用以外,我和弟弟每人两瓶,拿走作为永远的纪念。

母亲早已没了,二十多年了,父亲又走了,再到周五下午下班,不会有那个亲切的明天回来吗的电话了。即使周六周日或节日放假,我们再回到村里父亲住过的那座老宅子里,也吃不上父亲炒的菜,更喝不上他搬的黄河龙了。



文章来源:山东省糖酒副食品商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山东省糖酒副食品商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