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上海街头10元热红酒,现有北京胡同鸡尾酒。疫情之下的魔都和帝都在堂食几乎完全停摆的一个多月中,让“喝野酒”现象迅速在街头蹿红。夜色正浓,白日里行色匆匆的职场男女摇身一变成时尚青年,在马路边、胡同里高举酒杯,享受走着品酒的别样风味。
夏风微微,吹散了疫情的阴霾,也吹来了以“喝野酒”为代表的一波走食经济新潮流。不仅是“走着喝的鸡尾酒”,更有“盒装鲍鱼龙虾海鲜面”、“杯装凉拌面”等等新吃法引爆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人们固定思维中应该坐着吃的美食们从厚重的瓷盘、玻璃杯中跃入小吃盒、奶茶杯,换上新装后注入走食基因,成为疫情时期让消费者味蕾满足的新解法。
在这场“新瓶装老酒”的狂欢中,一些生于疫情长于疫情,本就自带走食基因的小吃品牌更是充分享受到了消费红利。以消费场景多元的夸父炸串为例,“小门店”模式下不少门店本就不将堂食作为主打,走食+外卖才是销售的大半江山,因此堂食禁令非但没有使夸父炸串的营业额大幅削减,反而不少门店还实现了逆势增长。夸父炸串北京鼓楼东大街店,在疫情期间就凭借与“胡同鸡尾酒”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胡同炸串”红了一把。藏在鼓楼胡同里的15平米小店没有堂食区,夜晚相约而来的俊男靓女人手一把炸串在路边谈笑风生,是北京年轻人在封控的5月里难得的放松。同样的火爆场景在上海也屡见不鲜,看到自家门店前聚集的排队客流,上海天安千树店的加盟商吴总不禁感叹:“我家店平时也算不错,人也蛮多的,但是现在真的是太厉害了,比之前春节的时候排队的人都多!”
夸父炸串在上海、北京的爆红,折射出由疫情催生的“边走边享受”消费模式渐成主流。就餐场景的拓宽让美味的享受不再拘泥于餐厅、酒店、办公室等密闭场所,“外放的共享就餐场景成为新的风口”,是疫情时期甚至是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所追求的新时尚。在上海青浦区上班的数据分析师杨女士在复工之后,最爱在归家之前约上三五好友到百联奥莱广场上逛一逛,以此卸掉一天的疲惫。“封控之前我们经常在下班后去火锅店、烧烤店聚餐,现在不能堂食,我们就改成约到广场上在户外吃炸串,反而是别有一番风味。”堂食的停摆改变了杨女士在下班路上与朋友相聚闲谈的方式,她们的就餐场景也愈发多元起来。其实,走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时记忆里的“脏摊”,商圈底层的小吃一条街都是人们曾经追捧的对象。然而,为什么这些传统小吃没有再次成为顶流?为何诸如夸父炸串的新兴小吃品牌能够牢牢把握住这次走食经济的商机?究其原因,在新消费时代,颜值、品质更重要。
所谓“颜值即正义”,夸父炸串以年轻消费者视角塑造年轻化的品牌形象,从空间到包装,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国潮的视觉冲击,空间的设计感,包装的高颜值,都让夸父炸串成为打卡圣地,吸引无数年轻人到店打卡。产品方面,夸父炸串抓住影响“好吃”的关键因素:卤油、撒料、食材,鲜香四溢的味道直击消费者味蕾。手握一把炸串漫步街头,人未至串香就先袭来,你就是整条街上最靓的仔。“炸串就是要走着吃才够味!”夸父炸串北京昌平TBD住总万科店李总一语道破了夸父炸串在走食经济风口中一炮走红的真谛。在堂食全面开放的日子里,人们习惯于相约餐厅小馆,来一场一吃就是几个小时的“硬消费”,而疫情期间的堂食禁令迫使“憋坏了”的消费者另辟蹊径挖掘新的消费场景,从餐桌边站起来,迈开双腿走上街头,体会到“边走边吃边享受”的快乐。可以说,疫情这把双刃剑虽然为堂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却把擅长走食和外卖的小吃品牌推上了顶流。自带走食基因的夸父炸串,有了高颜值、好品质的buff加持,在这波走食经济新潮流中拥有无限可能。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前往观众购票!
预登记限时免费领取价值100元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