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3 14:18
揭开“马面裙”的神秘面纱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文化自信提升,对自我身份和文化的认同增加,中式时尚逐渐走入大众...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文化自信提升,对自我身份和文化的认同增加,中式时尚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其中的马面裙,无疑是当下最出圈的一款汉服类型。如今在街头、商场、地铁、写字楼等任何一个日常场景里,都能遇见把马面裙作为常服搭配的人。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马面裙,欣赏中国传统女裙的前世今生!
马面裙的起源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裙子两侧打褶,中间有一段光面,称为“马面”,因为其两侧打褶,所以丝博将称之为“侧褶裙”。不论上衣长短袖型,明代妇女穿着的裙装,多以“两片共裙腰、四裙门”的马面裙为主──四个裙门在穿着后,由于前后交叠,只会看到两个马面。一般认为马面的前身是宋代的两片裙,之后发展为在腰侧打合抱褶的裙式。
一般认为马面的前身是宋代的两片裙,之后发展为在腰侧打合抱褶的裙式。
马面裙可能是服饰史中的称法,明人其实没有使用马面裙这个词汇,只有将裙门结构称之为“马面”,而未使用“马面裙”一词。
在服饰史中,为了区别这种有马面构造的裙子,而将之称为“马面裙”。而马面也跟一般人想到的马没有关系。“马面”其实是建筑上的词汇,以下引用维基百科:敌台,又称马面,是在城墙或城池旁突出的塔楼式建筑,在正面或两面突出城墙外,其主要功能是加强防御与攻击墙底敌军。
历代“马面裙”
宋朝时期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它的雏形源自宋代旋裙,旋裙是宋代女子为方便骑驴,而设计的一种功能性的“开胯之裙”,即两片式围合裙,宋代的裙子便已具有马面裙的马面形制了,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马面裙往往以繁复奢华的形象出现,更是将马面裙与织金工艺紧密结合在一起。
*宋褐色罗印花褶裥裙
明朝时期
Ming Dynasty period
明代成化年间京城人士都喜欢着马面裙,上至一国之母下至黎民百姓,人人皆穿马面裙,但不同的阶级马面裙的质地、装饰和色彩都有着严格的区别,这时还并无“马面裙”之名。裙式简单且未定型,色彩秀丽,整体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
*明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清朝时期
Qing Dynasty period
明代马面裙色彩素雅, 纹饰简单,活褶大而稀疏。到了清代, 则一改清淡风尚, 追求华丽富贵的格调,出现了五种设计方法,一是拼缝;二是由前向后围系;三是叠褶;四是缺胯;五是镶有阑干边。清代的马面裙注重裙门和裙边的装饰, 甚至每一个细褶或襕干上都有精致的花纹装饰, 多用打籽绣、盘金绣、贴布绣、绘画等工艺。裙门的装饰更加丰富, 外裙门有各种吉祥纹饰, 以海水江崖、龙凤、吉祥八宝、花鸟虫蝶最为流行。有的裙门还装饰流苏, 裙边用连续纹样镶滚。
*清 红暗花罗彩绣镶带侧褶裙
民国时期
Republican period
民国时期马面裙依旧是爱美女性衣柜里不可缺少的爆款单品,民国初的马面裙在风格上仍然继承发展着清代那宽松的款式,明朗的色彩和复杂的工艺,并开始与外来西洋元素相融合,体现出中国女性高超的创新能力和手工技艺。
*民国 红色刺绣长裙
“马面裙”文化内涵
马面裙色彩较为鲜艳,以红色居多,蓝色也比较常见。按照汉族的习俗,在女子婚嫁及节日等庆典中,一般都穿红色裙子。在清代,蓝色的马面裙也比较常见,作为当时的流行色,常与黑色和黄色搭配。
马面裙的纹样可以分为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和大面积的刺绣织物纹样图案,其中单独的刺绣织物纹样占了大多数。这其中每一种纹样所传递出来的寓意也会不同。如动物类纹样,在传统的历史发展中,龙凤纹样一直伴随着每一个中国人,龙凤纹样大多出现在每一个皇帝及后宫的嫔妃们的服装中,龙和凤还象征着男女之间爱情的美好姻缘。
还有在现实生活中鱼的寓意,鱼谐音“余”,就有了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植物花草类纹样,通过花它们身上各自不同的品质给予图案美好的寓意,作为国花的牡丹,代表富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代表玉洁冰清;菊花代表益寿延年;百合象征着神圣圣洁,纯洁与友谊,寓意百年好合,未来生活充满阳光。
源于网络
-END-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