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3 14:33
【县域动态】“三大突破”看邓州——项目起谷堆,工业扛大梁,城市融古今,教育惠民生!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穰都人杰,善地文昌。”初冬的早晨,站在典雅肃穆的花洲书院牌楼前,品读着匾额,一...
“穰都人杰,善地文昌。”
初冬的早晨,站在典雅肃穆的花洲书院牌楼前,品读着匾额,一座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古城浮现眼前。
邓州市委市政府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考量,高位谋划、科学运筹,实事求是地提出“一抓三突破”总方略,并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狠劲抓落实,迅速打开丹江口库区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往事越千年。今日邓州,水美古城、风景如画,产业崛起、经济振兴,城乡共进、民生幸福,县域治理“三起来”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一切围绕项目转,
一切围绕项目干,
锻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
行走在邓州大地,一处处建设工地塔吊林立,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生产车间机器轰鸣……项目建设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喜人局面。仅去年一年,邓州就实施重大项目51个,完成投资56亿元。
项目已成为推动邓州经济“跃迁式”发展的主引擎,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逐步打破,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实现了“撕开口子”的阶段目标。
“邓州突破”既源于他们敢于冲破观念桎梏,解开思维“缰绳”,更得益于他们“决而有行、行而有成”的实干作风和钉钉子精神。
邓州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人口大市。近年来,邓州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工业薄弱、城市发展不充分、教育不均衡“三大瓶颈”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
越是瓶颈制约,越需要关键突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金浩提出,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改善民生的“金钥匙”,只有紧紧抓牢项目建设的“牛鼻子”,才能为高质量发展蓄势增能。邓州要率先实现“三起来”,必须在项目建设上求突破。
在这一思路引导下,邓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抓三突破”战略方案,就是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谋划项目,引进项目,做实项目,把一切工作体现在项目建设上;在此基础上突破工业瓶颈制约、突破中心城市空间制约和功能制约、突破教育短板。
一切围绕项目看、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把“一抓三突破”体现在具体项目上。邓州不断强化项目思维,引导各级各部门深度谋划项目,综合利用向上争取、融资建设、招商引资等方式争取项目。大力实施“乡贤回乡”,支持引导“返乡创业、回村带富”。
邓州成立了“一抓三突破”工作推进指挥部,把“一抓三突破”细化为56个具体项目,建立“三个一”运作机制,一名牵头市领导总协调、一名分管市领导搞配合,一名责任市领导具体“操盘”,形成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的推进格局。指挥部每月听取汇报、核查进度,确保项目落地。同时,对推诿扯皮、不作为的干部和单位亮“红牌”。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有力推进项目建设增速提效。
“一抓三突破”路径清晰、方法实用,引领邓州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破解了急需破解而又长期难以破解的瓶颈,“三大突破”水到渠成。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同频共振双向发力
突破工业瓶颈制约,就是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用5年时间,将第二产业增加值提高10个百分点,占比达45%左右;龙头企业培育见到成效,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突破工业瓶颈制约的战略支撑。
走进国控鸿发无纺布项目工地,只见厂房、办公楼拔地而起,工地上一派紧张有序的建设场面。
邓州把纺织服装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来抓,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国控鸿发项目总投资10.65亿元,分为无纺布、医疗和生活用品、纺纱等三大生产板块。该项目的实施,使邓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从“起跳前的一蹲”到最终“一跃而起”。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是邓州又一“百亿级”主导产业,仅产业集聚区就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41家,年产值54亿元。驰诚再生资源回收项目的实施,标志着邓州“汽车生命链”产业迈出了关键一步。
最痛的“痛点”是工业,最短的“短板”还是工业。痛定思痛,邓州下定决心突破工业瓶颈制约。他们树立工业立市理念,在抓牢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高新特精”型中小企业,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澎湃动力。
如果说大项目是大产业工业强起来的主力军,那么高科技小微企业就是尖刀连、轻骑兵。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频共振、双向发力,犹如车之两轮,驱动邓州工业经济旱地拔葱式崛起。
复兴古城,
打造“微笑曲线”,
推动“全域美”
突破中心城市空间制约和功能制约,就是立足“120平方公里,100万人”的目标,规划建设邓州新区,做足做透水文章,古城保护与复兴并重,逐步实现“水为基底,古城风貌,中心城市水平”。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古今相融的人居环境。
邓州之美,美在乡野。从邓州城区出发向西不远,便来到邓习乡村画廊项目工地。这是一条乡村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公路长约29公里,两侧各有100米宽的特色种植带,间植油菜、油料牡丹、月季、向日葵及趣味采摘等观赏性、经济性作物,古朴自然、饱含乡愁、融合乡景,充分体现地域农田风貌。
“邓习乡村画廊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试点性项目。通过这条乡村道可以很好地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项目负责人介绍,就在今年春天,画廊两侧青绿尽染,油菜花铺展出一望无际的金黄,沁香淡然。每逢双休日,大量城里人来到乡下,陶醉于花的世界,流连于阡陌田野。
邓州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城市发展能级。高起点规划建设邓州新区、高铁片区、邓西湖生态区,逐步拓展空间、完善功能,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注入强大功能。按照“大景区”理念,规划建设“三线三区”,通过迎宾大道快速线、“回”字形城河河岸线、邓习乡村画廊,把高铁片区、古城片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串联起来,打造“微笑曲线”,推动邓州向“全域美”拓展,建设全景邓州。
邓州之美,美在水韵。“回”字形城河在北方城市中独一无二,也是群众最浓的乡愁。邓州市突出“一城绿色半城水”的水城特色,建设内外相连、水城共融、组团紧凑的生态宜居水城。全面加快古城修复步伐,保护好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让文化底蕴深厚的邓州古城绽放出绚丽风采。
“华灯初上,霓虹闪烁,泛舟在护城河上游览,这就是邓州的‘秦淮河’!”在一次会议上,金浩充满诗意地为大家描绘着修复后的古城风貌,赢得阵阵掌声。
邓州市强力实施“三线三区”建设,不仅有效突破中心城市的空间制约、功能制约,加快形成中心引领、层次清晰、轴带连接、多点支撑的市域空间格局,激发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潜力和活力,更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补足基础短板
倡导尊师重教
实现均衡发展
突破教育短板,就是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3年内,市区每年新建一所公办高中,新增高中学位1万个,职教学院大专招生并达到万人规模。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大幅度提升高招一本上线率,带动基础教育整体提升,重振邓州教育。
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普惠群众的民生福祉。
在邓州市湍北高中项目工地,塔吊林立,焊花飞溅,全副武装的工人们在高高的网架上一丝不苟施工,16栋教学楼、办公楼拔地而起。
湍北高中是邓州突破教育短板支撑性项目之一。项目位于邓州市湍北新区,占地面积205.95亩,总投资3.86亿元。主要有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标准化运动场及配套工程等。学校规模为60班、3300个学位。
“项目1月1日开工,按目前进度,7月31日前高一年级所需要的教学楼、餐厅、宿舍等均可竣工并移交。今年秋季,高一正式招生。整个项目年底前完成。”项目负责人孙海彦介绍说。湍北高中建设创造了名副其实的邓州速度,项目完成后,将有效缓解邓州普通高中学位不足问题,有力助推基本普及高中教育。
邓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出台为教育教师办实事“十六条”措施,建学校、增学位,补教师、提质量,重振邓州教育。去年,教育投入高达8.1亿元,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硬件建设方面,一批中小学校、幼儿园陆续开工,南阳科技职业学院顺利获批,邓州“大学梦”圆梦成真。今年将启动一所新高中、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扩建两所中小学,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000个。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邓州市拿出真金白银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方面,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真切感受到职业的神圣和尊严。
3年内每年补进教师1000人左右,并实施名优战略,开展“三名一优”评选,培育名师、名校、名校长和优秀班主任,促进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落实各项教育补助,寄宿制普通高中教师生活补贴大幅提高,普通高中生均年公用经费提高至1000元以上;通过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优惠商品住房,解决农村教师基本住房需求;教师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游览市内景区,医院开设教师优诊窗口,让教育优先深入人心……一系列暖心政策让邓州教育工作者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举持续推进,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奏响了突破教育短板最强音,也为加快推进邓州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经千年的花洲书院因诞生《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今天,满怀忧乐情怀的邓州人民正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一抓三突破”、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答卷,正用行动和成效奋力打开丹江口库区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崭新局面。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