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戴鸿:完善美育课程设置,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戴鸿:完善美育课程设置,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2024.03.13 14:39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戴鸿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刚刚过去不久的中国国际大学生时...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戴鸿

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教授



刚刚过去不久的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中,您对哪些院校秀场印象深刻?请稍作点评。

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不仅为院校的交流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而且也逐渐形成了越来越鲜明的院校特色和地域特色。


比如,北京服装学院艺术与工程学院本次展演主题为《美好生活·生息》围绕传统文化复兴,表达出了极具张力的魔幻现实的舞台表演效果。


此外,本次大学生时装周体现出了未来科技语境下,Z世代跨学科、跨文化、跨界的“跨时尚”的概念。基于服装的规范性,在多元化的创作构想、材料应用、色彩组合、科技融合中具有了超越性。同时,将建筑、数字技术等与服装结构进行跨领域交叉、运动功能与材料科技进行融合,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第三,后疫情时代,有不少院校从功能服装设计的视角进行设计,突出模块化的组合设计,体现防护的结构设计、实用的功能细节,表达出了“防护、治愈、可持续与怀旧再造”;还有一些院校学生设计作品,通过亲子装、情侣装等的展示,凸显了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家庭血脉和亲情关系,表现了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疫情后趣味生活。



本届大学生时装周您现场感受如何?有什么亮点可以与我们分享?

本次大学生时装周现场,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其一是秀场门口处设立的大型电子屏,对于未能进场现场观看的院校发布,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尤其是对于疫情防控所需的安全社交距离,使得这一设置非常必要。


其二是,相较于去年的线上发布平台,今年通过Bilibili进行同步线上发布,时尚关注度大大增强,很快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热点。较以往的媒体报道、同步照片推送,是一个强强联手的效果。


今年的毕业设计中,出现了两个较为明显的极致倾向,一方面延续文化文脉,彰显地域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从3D打印等高科技手段、到设计表达的未来时尚感,不断有所交融与碰撞。


毕业设计作品中,出现了一小部分具有市场潜力的设计师,除了丰富夸张的想象,从面料、品质、制作工艺等都接近了市场化推出的产品。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来说,无疑都是很可喜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提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具体落实到院校,特别是我们设计类院校,应该怎么做?

美育是党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具体到院校,尤其是设计类院校,针对使美育教育有效落地。我想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设计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美育课程设置,强调学校美育课程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有侧重地规划美育课程设置,相互呼应、有效配合,构建相互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


最后,要凸显设计学科价值与特点,明确美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注重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多维育人目标的整合,与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有效对接。


西安工程大学多年坚持“艺工结合”办学特色,就是在专业设置上,注重工程与艺术类专业同步协调发展,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发展工程类专业的同时有意识增设艺术类专业,为美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工程类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艺术类课程,将美育工作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中贯彻落实。同时,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不断提高工科类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更多既有较高美学修养,又有工程设计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