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3 14:43
巾帼风采巧媳妇篇| 陈月:巧手缝出幸福路,返乡就业亲情浓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河南巧媳妇工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向中西部转移,解决劳动...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河南巧媳妇工程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向中西部转移,解决劳动力资源是关键。“巧媳妇工程”发掘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一长期被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把服装工厂直接下沉到乡镇乃至村庄,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守着家门口,既可以创业致富。打工不必去远方,从此夫妻不再分离,孩子不再留守,老人有人照顾,家庭团聚和睦;并吸引在外的打工人回乡就业,投资兴业,促进了人口红利回归,是“富百姓,富财政,保稳定”的民生工程。
“巧媳妇工程”实施9年多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建成大大小小的“巧媳妇”工厂6800多个,转化70多万留守妇女成为合格产业工人,带动近20万家庭实现稳定脱贫,构建优质产能约1500亿元/年。闲散劳动力进入工厂,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接受工业化洗礼,“幸福感”不断提升,这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更要重要和深远…………
一台缝纫机,致富一家人,
万台缝纫机,就是一座城!
以制造业为核心,
让产业集聚区丰满起来,
把闲置的厂房利用起来,
把留守妇女组织起来,
整合培训专业技术,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南服装,巧媳妇工程进行时!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
陈月:巧手缝出幸福路,返乡就业亲情浓
三月的潢川山青、水绿、天蓝,放眼望去,一片桃花林犹如天边晕染的红霞,绚丽夺目;金灿灿的油菜花,镶嵌在绿水间,好似一幅水彩画;黄莺在柳梢头飞来飞去,歌声宛转悠扬,像在为勤劳的人们吟唱赞歌!此时的潢川县加成服饰的生产车间内,50多名俏丽的巧媳妇们正在辛勤劳作着。
陈月便是众多巧媳妇中的一员,“她刚来一周,但之前已经做服装10几年了,手速很快,还能带新员工,大家都很喜欢她。”组长耿萍说到。
带着敬仰之心我们开始了对陈月的采访。陈月是1996年出生的,15岁便跟着村里人到浙江学习做羽绒服,这一做就是七八年。在第一个宝宝出生之后,陈月没有停留太久,便南下浙江,继续投身在服装厂里。直到两年前生了二胎,才在家人的劝说下留在了家里。刚开始,陈月是不乐意的,她已习惯了外面自由的生活方式,作为一名95后,她还想多“玩”几年。但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居家相处后,她完全转变了这种想法。
因为她发现,由于当初与大宝相处的时间很少,所以大宝与她有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完全没有母子之间的亲近。不管家人怎么劝说,大宝就是不愿与妈妈多说话,更别说一起嬉戏玩耍,这让陈月非常难过,如刺在心,每当想起,都会潸然泪下。
如今,陈月的大宝已经4岁了,二宝也已经2岁了,由于二宝是自己亲手拉扯起来的,所以跟自己特别亲,只要陈月在家,他都会腻在陈月身边不肯离开。虽然这两年她一直在尝试多亲近大宝,但比起二宝的亲昵,大宝依然显得有些疏远。陈月知道,孩子的感情是最真挚的,那些没有陪伴在大宝身边的时光终究在印证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现在的陈月说什么也要留在家里上班,她之前为了方便带二宝,一直在村里的“巧媳妇工厂”上班,一边照顾小孩,一边上班,由于上班时间不稳定,所以工资也比较低。现在大宝上学了,二宝也可以自己玩了,她就决定到县里的加成服饰上班,听车间的姐妹说,只要好好干,每个月挣四五千块钱不是问题,陈月对此感到很满意,因为在家里赚3000多就相当于在外面挣6000多。在外面虽然自由,但是遇到事情时的那种孤立无援感让人格外难受,现在老公就在身边,还可以经常和亲人们见面,有事打个招呼,亲戚朋友都会来帮忙,这让她拥有了满满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