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巧媳妇工程系列专题之王月纳:轮椅上的“巧媳妇” 用双手“织”出幸福路

巧媳妇工程系列专题之王月纳:轮椅上的“巧媳妇” 用双手“织”出幸福路

2024.03.13 14:43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河南巧媳妇工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向中西部转移,解决劳动...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河南巧媳妇工程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向中西部转移,解决劳动力资源是关键。“巧媳妇工程”发掘了农村留守妇女这一长期被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把服装工厂直接下沉到乡镇乃至村庄,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守着家门口,既可以创业致富。打工不必去远方,从此夫妻不再分离,孩子不再留守,老人有人照顾,家庭团聚和睦;并吸引在外的打工人回乡就业,投资兴业,促进了人口红利回归,是“富百姓,富财政,保稳定”的民生工程。

“巧媳妇工程”实施9年多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建成大大小小的“巧媳妇”工厂6800多个,转化70多万留守妇女成为合格产业工人,带动近20万家庭实现稳定脱贫,构建优质产能约1500亿元/年。闲散劳动力进入工厂,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接受工业化洗礼,“幸福感”不断提升,这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更要重要和深远…………


一台缝纫机,致富一家人,

万台缝纫机,就是一座城!

以制造业为核心,

让产业集聚区丰满起来,

把闲置的厂房利用起来,

把留守妇女组织起来,

整合培训专业技术,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南服装,巧媳妇工程进行时!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


巧媳妇工程系列专题之

王月纳:轮椅上的“巧媳妇” 用双手“织”出幸福路

在鲁山县磙子营乡朴实头村的扶贫车间,我们见到了远近闻名的“巧媳妇”王月纳,今年40岁的王月纳骄傲地向我们展示着刚制作出来的成品箱包。
“月纳自小残疾,得坐着轮椅走路,放到别人身上,都不知道日子怎么过,但她身残志坚能吃苦,如今不但脱了贫,而且还成了村里公认的‘巧媳妇’。”一旁的村干部看到月纳开心的样子感慨道。
王月纳因小儿麻痹导致肢体二级残疾,干不了地里的农活;结婚后由于上有年迈的公公婆婆,下有上学的孩子负担大;并且唇腭裂的大女儿一直需要不断的治疗;家庭重担紧靠丈夫李建涛一个人扛着,因此日子过得很是拮据。村里为月纳想了很多办法,但由于她的身体原因,始终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劳动。
可喜的是,2018年朴实头村中建起了扶贫车间,引进箱包加工项目,王月纳也积极要求进车间务工。在干活时,由于不怕苦和累,她很快就熟练掌握电动缝纫机的操作技巧,活儿做的又快又细,一个月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
“现在感觉自己不再是个废人,可以为家里赚钱啦,真是太开心了!”王月纳逢人就自信而又激动地说道。王月纳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多舛的命运,用自己的双手“织”出了幸福路。
一台缝纫机,致富一家人;万台缝纫机,就是一座城。随着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巧媳妇”工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把工厂下沉到乡镇乃至村庄,把工厂车间直接办到村里,一步步将服装产业做成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巧媳妇工程通过激发妇女的内生动力,培训提升她们的劳动技能,让众多原本闲散在家的农村妇女进入工厂,进入集体,接受工业化洗礼,变成守纪律、懂规矩、有技术、有集体主义观念、工厂理念、质量概念的新兴产业工人,不仅精神面貌显著提升,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周边的人,带领越来越多的家庭脱贫致富。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