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孔子游叶 叶公问政

孔子游叶 叶公问政

2024.03.13 14:44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叶县自古就是“文王化行南国”的遵化之地,也曾是春秋时期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叶县自古就是“文王化行南国”的遵化之地,也曾是春秋时期楚国重臣沈诸梁镇守的军事重镇。


说到沈诸梁,他还有个大名鼎鼎的称号——“叶公”,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主角。不过,历史上的叶公形象,和成语中的不太一样。


沈诸梁,字子高,楚国贵族,楚昭王时受封于叶,史称叶公。从《左传》《论语》《史记》中散见的记载可以看出,他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勤政爱民,慎刑罚、薄赋税、劝农桑,率叶邑父老修建的水利设施——东西二陂,不知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多少福泽(至今遗迹尚存),就连孔子也觉得应将叶公树立为“仁政”的榜样。


公元前489年,六十三岁的孔子带着徒弟风尘仆仆“自蔡入叶”,见到了叶公,然后就有了“孔子游叶”“叶公问政”的文化盛事,这段佳话被完整地记录在《论语》中。



(叶公问政 资料图片)


叶公向孔子请教治理地方的良方。子曰:“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为政者首先要赢得民心,能让辖区的人爱戴、敬佩,让远方的人都来归附,那么这一方的治理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一为政思想让叶公很赞同,这也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碰撞的一个经典案例。


《论语·子路》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叶公所说的事情,在今天看来是要大力提倡大义灭亲的行为,但孔子认为所谓的“直”应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父子互相包庇虽然看似不直,但直却在其中,父子互证是违背伦理人情的,是不足取的。


也许通过这次探讨,叶公发现和孔子的思想观点有分歧,便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却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很失望,埋怨子路没有把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活状态告诉叶公。其中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叶县人,在金代文庙的泮池前有一座玲珑八角亭曰“愤乐亭”,就是为纪念此事而建的。


此外,《论语·微子》还记载了孔子师徒在叶期间两次和隐者偶遇的故事。一次发生在今叶县田庄乡尤潦村,子路遇到了不愿为官的荷蓧丈人。另外一次发生在今天的九龙街道问村:长沮和桀溺并肩耕地,遇到子路问路,桀溺说:“普天之下到处都像滔滔洪水一样混乱,你与其跟从像孔丘那样逃避的人,还不如跟从我们这样隐居的人呢。”子路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和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和你们一起来改变它了。”孔子师徒在叶县,表达了“我尽我义,义当尽职”的积极入世观念。


带着与叶公思想观念的分歧和隐士们的善意劝告,孔子的叶邑之行落下帷幕,离叶而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被尊为至圣,他游叶的经历被汉儒刘向撰出“叶公好龙”这则寓言。古今论者大多尊孔贬叶,叶公的形象也因此而黯淡了原有的光辉。


2500多年,沧海桑田。黄柏山前田漫漫,已无沮溺旧时耕。遗迹尚在,渡口宛然。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