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尽锐出战 栉风沐雨扶贫路 ——息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综述

尽锐出战 栉风沐雨扶贫路 ——息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综述

2024.03.13 14:45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摘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尽锐出战 栉风沐雨扶贫路——息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尽锐出战 栉风沐雨扶贫路

——息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综述

这是一串来自息县让人振奋的数字: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息县投入40多亿元,新建大学1所、中小学校22所、幼儿园68所,改扩建中小学317所;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0个,改造提升244个,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6个;新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6个;新建龙湖公园、濮公山地质公园、息州森林公园3个单体超2000亩的公园……

数不清的暖心变化,记录着百姓不断提升的获得感,见证着息县人民持续上涨的幸福指数。

一场规模空前的脱贫扶贫大潮在息州大地奔涌,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一批又一批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正在淮河两岸徐徐展开。

岁月不居,初心不改。翻看息县“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民生无疑是成绩单上亮眼的篇章。一项项保障改善民生的改革举措,一笔笔增进人民福祉的资金投入,一个个笑颜绽放的故事,让息县的民生答卷写满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让全面小康的幸福底色更加绚丽。

息县有着自强不息、生生不息、川流不息的文化基因,一个“息”字在这块土地叫了3000多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县”。息县地跨淮河两岸,淮河境内流长75.4公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曾在这里抢渡淮河,“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红色基因在息县代代相传。息县是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40万亩,粮食产量20亿斤左右,是连续9年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的千年古谚传颂至今。

息县是农业大县,也是人口大县。全县总人口113万,辖23个乡镇(街道)、364个行政村(社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9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7341户94883人,现已全部脱贫,其中,2020年脱贫退出574户1404人。

近年来,息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工作机制,瞄准总攻目标,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苦干实干拼命干,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连续两年荣获国务院大督查激励表彰。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建设,发展势头更加强劲

抢抓脱贫攻坚补短板、促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息县坚持与主导产业相结合,大力实施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发展战略,加快食品、服装两大主导产业向乡村延伸,建成“多彩田园”扶贫基地127个,实现龙头在县、基地在村、增收到户。

坚持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相结合,聚焦“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十百千万”工程,全县共发展茅台弱筋小麦60万亩、优质水稻70万亩、特色中药材1.1万亩。息县荣获“中国好粮油”河南省示范县称号,息半夏特色种植走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65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申请扶贫小额贷款、17321户通过申报产业扶贫到户增收项目在产业链上共享改革红利。坚持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全县累计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13617人次,发放贫困家庭劳动力市外务工交通补贴32365人次,帮助和引导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疫情期间息县免费“点对点”发车,助力群众返岗务工的好做法。对无法外出就业的,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2304个,创新建立“保险+就业”扶贫模式,为贫困群众提供了8498个宣传员、协保员就业岗位。

坚持与项目建设相结合,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建设50万人以上中等城市”发展目标,谋划“四水同治”示范县项目160个、“十四五”重大项目413个,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成功截流,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校区顺利开学,淮河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得到批复,为县域经济发展蓄足后劲。

脱贫攻坚统揽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基础更加坚实

把建强村级基层组织作为做好农村工作的“牛鼻子”,紧抓不放。抓队伍、强素质,息县在统筹做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干部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基础上,选派3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薄弱村任党支部书记,推动年轻优秀党员干部向基层一线下沉。抓阵地、强功能,大力实施“严乡强村育新计划”,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0个,改造提升244个,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36个,村级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抓保障、强干劲,深入开展“五面红旗支部”创建活动,村支部每创建一面红旗,村“两委”干部每月增加工资300元至600元不等,目前已累计评选五面红旗500面,为村干部增发奖补报酬762.6万元,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加高涨。

以脱贫攻坚统揽社会事业,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息县大力实施教育、交通、卫生、文化“四大振兴工程”,补齐发展短板,强化脱贫支撑。

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投入40多亿元,新建大学1所、中小学校22所、幼儿园68所,改扩建中小学317所,连续1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其中华中师大息县附中(一期工程)从建设到投用仅用了150天,2020年3月开工建设的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校区已完成首期招生,2018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教育均衡县验收。

县域路网四通八达,新建通村通组道路3000余公里,比京广高铁还要长,全县20户以上具备条件自然村实现了水泥硬化路“组组通”;培护路肩4000多公里,开通村村通“一元公交”,安全便捷、一路一景,荣获“河南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称号。

医疗改革利民惠民,新建了县中心医院新院区,完成了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迁建升级,并全部创建为二甲医院,升级改造了6个乡镇卫生院、328个村卫生室,培训村医1556人次,贫困家庭患者县内、县外就医报销比例均在90%左右,群众真正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愿意在息县看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息县人民医院是河南省较早治愈确诊病例的县级医院。

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新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6个,新建龙湖公园、濮公山地质公园、息州森林公园3个单体超2000亩的公园,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建成开放,县影剧院主体工程完工,黉学院恢复重建进展顺利,淮河文化、古息文化有机融入城市建设,群众休闲有了更多好去处。2020年,息县被授予“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以脱贫攻坚统揽作风建设,党心民心更加凝聚

把脱贫攻坚作为锤炼“四个意识”的大熔炉、转变工作作风的突破口。息县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三股劲”,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更加树牢了对群众的亲劲,在全县先后开展“听民声、转作风、促脱贫”大走访、“三走进一宣传”和“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等活动,累计走访或电话访谈群众30余万人次,征求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困难。更加坚定了抓工作的韧劲,从群众最关心的住房安全入手,累计投入危改资金3亿余元,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1115户,坚决做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持续开展扶心扶志工作,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德孝文化扶心志”的好做法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肯定,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宋瑞同志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更加增强了干事业的拼劲,面对繁重的攻坚任务,连续开展多轮“百日攻坚”,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头。

2020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县1295名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正月初二就全部回村到岗,所有党员全部到所在村(社区)报到,与群众并肩战“疫”“战贫”,连续100多天没有休息,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实现了全县感染病例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小茴店镇八一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汤玉峰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一路栉风沐雨,收获春华秋实。伴着脱贫攻坚收官战的铿锵步伐,一幅全面小康的美好图景渐行渐近。“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记嘱托、埋头苦干、奋勇争先,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更加有力的责任担当、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接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加快老区振兴、实现‘两个更好’,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息县县委书记金平坚定地说。

来源:信阳日报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文章来源: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