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4 10:37
【广州服协·行业资讯】转型升级:安居乐业是终极目标——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思考
文章来源:广州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作者:陈再明导言:《老子》第八十章曰:“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作者:陈再明
导言:《老子》第八十章曰:“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汉书·货殖列传》又道“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千百年后的今天,民生福企,仍然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全面发展的伟大梦想。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繁荣富强的终极目标是百姓安居乐业。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拥有十四亿人口的我国,正在面对一个深入改革开放的重大课题:科技进步和劳动就业的双赢战略该如何布局才能真正做到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笔者从纺织服装行业一窥洞见,以抛砖引玉尔!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动因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南粤大地民营经济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出现,更比星星之火燎原。成千上万的农民,昨天还在田地里耕作,今天洗脚上岸开始创办企业,以三来一补、来样加工等形式,形成了以对外贸易出口加工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包括纺织、服装、皮具、鞋、箱包、玩具、五金、灯饰照明、陶瓷、家具等行业。这些行业一经产生,依托国内巨大的饥饿型消费市场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广东沿海地区迅速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地方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成就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贸出口的高速发展,更直接启动了我国最为壮观的劳务大军的区域流动。仅纺织服装行业,就解决了近2000万人口的就业,其中有超过1200万从事生产加工业。而这1200万人口当中,超过90是来自内地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工。这仅仅是纺织服装行业。加上皮具、鞋、箱包、玩具、五金、灯饰照明、陶瓷、家具等行业,可见广东流动劳务人口之巨大。从改革开放之初直到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这种劳务流动人口逐年增加。也就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当中,由于国外订单直线下滑,国内外贸加工产业急剧萎缩,才首次出现内地前往沿海流动劳务人口开始下滑。
时间推移到2014年,包括纺织服装行业在内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迅速在整个沿海地区扩散开来,除改革开放试验田广东以外,浙江、江苏、福建、山东、辽宁、上海,以及沿江的湖北、湖南、四川各相关产业已经呈阶梯性向内地、向西部迅速扩张。受经济发展的带动,广东等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转移,最为明显的是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最为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入,从改革开放到今天的三代劳务大军,已经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新一代企业家群体的”沃土”,大量劳务人员回乡创业,为家乡经济注入了强盛的动力。因此,内地向沿海地区输送的劳务人口大幅度下滑。尽管如此,据《广州日报》报道,2014年春运落下大幕,在过去的40天里,广州地区共发送旅客2866.02万人次,平均每天、每分钟分别送客71.65万名、498名。
2015年7月23日《广州日报》发表题为《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东莞将打造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的文章称,“昨日,东莞市政协召开常委会并实地调研东莞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副市长喻丽君在政协常委会上通报称,目前东莞正加快建设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和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全市六成工业企业启动“机器换人”,实施“机器换人”项目505个,总投资42.6亿元,机器人产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事实上,从2014年底开始,广东省全省已经规划全面铺开“机器换人”工程。2014年12月30日《羊城晚报》报道:”广州工业企业将进行新一轮技改!昨天的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和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透露,到2017年,广州6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相比此前部署的50%的比例提高了10个百分点。”
早在2013年初,浙江省长李强正式提出全省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的“四换工程”,“机器换人”囊括其中(其余“三换”是指腾笼换鸟、空间换地、电商换市)。
其实,作为制造业大省、且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工业升级换代本已是暗流涌动。但当“机器换人”项目作为省级战略推开以来,市场与政策的互激效应明显。一份杭州市经信委针对“机器换人”项目的调研显示,84家规模以上企业中,32家企业对“机器换人”有着迫切的需求,另有46家企业也表示会在政府的激励之下开展“机器换人”。
据统计,我国统计在册的流动劳务人口超过8600万。其中前往广东就业的2150万,浙江1180万。没统计在册的又有多少呢?沿海机器换人至少会让一半劳务人口面临重新就业问题。机器发展了,几千万失业产业工人怎么办?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大量流失到东南亚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我们人口并没有随之流动到东南亚。几千万劳务大军每人身后都有一个家庭,按三代五口计,就是上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必须有答案!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绝对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就能解决的!否则,后果堪忧!!
二、社会经济与消费市场发展动因
回顾前面30多年,我国消费市场也呈现出阶梯明显的变化。在2008年前,无论我国城乡市场还是海外市场,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仍然是主导任务。所以,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以少量订单为主导。但是,经历过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大批量订单开始下滑,而从国内到国外市场上,个性化消费日益抬头。到了今天,在中国地级以上城市消费市场,尤其是一级城市,个性化消费已经成为主流。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批量订单也在飞速下滑,其个性化消费趋势发展同样迅速。
个性化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主流,直接导致我们传统生产企业结构和机能遇到了革命性的挑战——过往一个订单以10万为单位计的生产线,今天可能只需要生产50件甚至5件了,无论整条生产线或者从业人员、管理机制、运营机制,都不复存在。而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在全球的迅速普及,直接否决了大批量生产机制的存在理由。那么,劳动力成本负担过重,才产生机器换人。而机器换人的初衷同样是解决批量生产。可是,当前批量生产已经没有了最根本的消费市场基础,就算沿海各省区全都换了机器,又能如何?企业投入巨资换了机器,结果却根本开不起来。请问政府,又当如何解决机器运转问题?
笔者非常负责任地警告沿海各地:稍有不慎,机器换人决策很有可能导致几千万人就业问题和大量自动化、智能化工厂”无米下锅”双重危机问题!各地父母官准备好了吗?
所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未来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业4.0的问题,而必须解决民生4.0的大课程——既要阔步踏上工业4.0的阶梯,以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更要确确实实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确保国泰民安,才能稳步发展。
中国,14亿人口,是目前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消费市场。如果中国做不到安居乐业,那全世界经济都会崩溃——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国以一国之力,支撑着全球经济命脉,中国消费市场为全球经济提供了占比高达六成的贡献,全球经济才能从沉重的经营危机中渐次苏醒。如果中国几千万人口不能安居乐业,中国消费市场必然迅速萎缩,其结果就是全球从奢侈品到消费品很多产业将迅速萎缩甚至消亡!这不仅是我们无法承受之痛,也是全球都无法承受之痛!!
三、科技与工艺技术发展动因
科技发展一直以来,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开启了就是一个巨大的潘多拉魔盒。尤其是在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战胜对手的必杀技。因此,工业4.0、5.0的到来,就如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一样,说来就来了,绝对不会因为我们人口众多、社会就业压力巨大而停下来。相反,还很可能成为欧美及其他国家、地区和我们竞争的抓取点。
因此,我们要考虑的,必须根据我国国情来发展工业4.0、5.0。科技服务于人民的纲领必须确立。讲白了,不管4.0、5.0,都必须确保就业问题。
四、转型升级必须考量的前提
综上所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无论从任何角度,就业都必须是首要考量的前提。因为只有确保我国就业不出问题,社会消费能力稳步增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其他所有产业,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否则,智能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将销售不出去,全球消费市场会因为中国消费市场迅速萎缩而面临断崖式跌落,全球经济会遭遇比2008全球经济危机更为可怕的巨大挑战,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五、未来当如何发展才算健康
正如一只蝴蝶扇扇翅膀,可能会导致地球另一边巨大的海啸一样,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巨大命题,绝对不是简单以机器换人就能安然度过的挑战,而是必须以确保就业为前提下的工业4.0和民生4.0,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笔者现提出以下浅见,供大家参考,也当抛砖引玉之用:
1、谨慎发展大批量生产机器。转而必须重点发展能够切实配合个性化消费市场所必须的智能化设备。比如,未来的服装店,前面是不很大的展厅,但必须的3D甚至6D(360度立体全景)试衣机,让客户能够随意尝试N多款式和面料的时装。试好深意后,客户可以通过手机甚至更尖端的高科技道具(指纹、视网膜甚至脑电波)进行下单支付。接下来,后面的智能机器人就开始根据客户选定的面料、印花、款式和个人身材数据,在几分钟内生产出非常全身的衣服。这种新前店后厂的模式,能够兼顾一家一店的模式,能够解决更多的就业。鞋、皮具等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必须重点关注就业和科技并重这一点。
2、大力提倡“百年老店”品牌。随着个性化消费时代的来临,大规模品牌必然迅速衰落。今天年产量千万、上亿的品牌,未来如果没有遍及全国城乡的终端服务店的支撑,就很可能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内退出历史长河。相反,那些科技含量高、个性化服务能力强的新前店后厂,则会深入街道、社区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继而形成“老店”。未来,这些店所提供的,除了个性化的产品外,可能还有周到入微的售后服务:我们在店里定了一款衣服,这款衣服的面料、钮扣、缝线等,也只有他们家有,皱了、脏了、坏了,都得找他们家。旧了,要换,自然也是找他们家。因此,所谓品牌,可能不再是今天这些放之天下而皆准、三岁孩童都认得的广告品牌了,而是只有生活在特定的区域甚至小区里的人都非常认可的“百年老字号”这样的品牌。
3、原创设计将会成为非常吃香的行业。新型科技服装店、鞋店等的出现,必然推动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作为竞争优势,原创设计将会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今天学习服装设计、面料设计、颜色设计、印花设计、皮革研发、鞋样设计等等这些专业的学生,目标就是进入一家大品牌企业工作。而未来他们可能就是一个个高科技百年老店的创始人。相比来讲,拥有设计专业背景的新型店铺,更容易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商誉,更容易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试想一想:只有这家店才有某种颜色、某种印花、某种丝线、某种面料、某种工艺,这些东西甚至都可能是拥有设计专利的,我们能说这样的店铺不是品牌吗?就如曾经的龙泉宝剑一样,铸剑者千千万万,能流传今古并经久不衰者,唯龙泉者!
4、创新,不仅仅是生产加工环节。综观我们整个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当下的关注点无非就是一个解决劳动力成本增加问题而已。其实,从整个宏观的产业链和微观的工艺链来看,还有很多的环节至今依然停留在原始状态。比如:棉花种植、桑蚕养殖,够科技了吗?丝线纺织够科技了吗?染色、印花、织造够科技了吗?中、后斯整理呢?营销渠道呢?就算这些都智能化了,也必须解决一个微型化问题。因为未来服装厂将不复存在,而高科技服装店将大行其道。否则,几千万人干什么去?没事干、没收入,全球经济都将会拖入黑洞。看一些欧洲某些全民福利的小国家,近两来为何会濒临破产。而我们这么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信不信会把整个地球都坑了!
5、物流服务业将吸纳大量就业人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物联网将很快变成现实。那么,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的服务,必须大量的人力资源来支撑,才能完成最后十分钟甚至一秒钟的竞争。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城市都全部建设成为高级智能化城市。因为那样我们会被全球50亿无所事事的人群直接吃掉的。但是,我们不必去改变什么,只要维持现在的城乡原貌,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剩的劳动力转移到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的物流配送上来,既可解决物联网问题,又能解决所有政府最头疼的就业问题。可以断言,未来经营企业最大的成本一是产品研发,二是以物流为主导的售后服务成本。
六、我们的头脑如何转变?
亲,文章写到这里,真正的转变来了:
1、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大企业大品牌的竞争。大企业真的服务不了千家万户的个性化需求(生产标准化产品的领域除外)。大品牌不再是广告品牌,而是千家万户都非常认可的百年老店。其实,这就是本真的回归到为什么“天下武功出少林”这样的品牌认知。因为少林武功是打出来的,不是广告吹出来的。今天的大企业可以管几十万员工,服务几千万人。但未来,绝对不可以用几千台机器换掉几十万员工。那样人民首先要革他们的命,政府也不允许他们这么干,消费市场也绝对不会给大企业买单。在笔者看来,今天的大企业,必须学会关闭现在的大工厂,转而在全国所有的城市、街道甚至小区都开自己的量身定制高科技服装店。因为这样既能够同样拥有几十万员工,又能够拥有更加深入和庞大的客户群体。唯一的是不再拥有大型生产工厂、不再需要OEM、ODM工厂。
2、未来能够大批量生产的,可能只有纱线丝环节。其他环节都将服务于个性化消费需求而成为定制环节。
3、未来服装店不再需求去专业市场进货,而只需求向纱线厂进纱线。至于衣服,则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可能从织造、印染、设计、缝制、整理都得根据每个人的具体需求而进行。经营服装店的利润计算不再是今天的进货价加百分之多少来计算,而是丝线成本加上具体的织造、印染、设计、缝制、整理、物流、品牌使用服务费来计价。
4、国家估计会立法来确保就业。企业员工如果失业,企业可能还得替员工上失业税。如果不确保就业,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国家,太多人游手好闲的结果,很有可能被高智能机器人统制了人类。那种活法哥第一个不愿意,相信所有读这篇文章的人没有谁愿意!
结 语:
科技必须以人为本!科技发展必须以确保就业为准绳!
高科技发展无论走到哪一天,第一不允许出现大规模人口失业现象的产生;第二不允许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一厥不振;更不允许科技反过来统制人类的现象发生。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工业4.0、5.0的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和配合就业问题,才能圆满成功!
(来源:潇洒论坛)
文章来源:广州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广州服装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