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文人墨客与绍兴黄酒的不解之缘!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

文人墨客与绍兴黄酒的不解之缘!王羲之醉酒写《兰亭序》

2024.03.15 18:55

文章来源: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公众号

摘要:

纵观中国书法史,汉字的产生,最初是为了实用,在东汉时期书法的自觉追求开始萌芽,在...

纵观中国书法史,汉字的产生,最初是为了实用,在东汉时期书法的自觉追求开始萌芽,在魏晋时期开始真正进入书法自觉阶段。


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一些文人雅士为了追求书法美,开始借助酒来宣泄情感,激发创作灵感,留下了一桩桩书坛的千古佳话和一件件书法的千古佳作。



1600多年前,“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今绍兴)与友雅集,流觞曲水,挥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绍兴酒亦随之流芳千古。


为中国十大国粹之一的书法,对于绍兴来说,就像是绍兴历史的血脉纹络。唐朝李白有云:“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酒笔会稽山。”书法的兴盛荣辱,昌盛颓废,风格变化,都在绍兴的书法历史上记载显赫。


绍兴关于书法的记载已有千年,关于书法的传承千年不衰,关于书法的种类自成流派,关于书法的文人层出不穷,关于书法的故事数不胜数,绍兴书法文化优势显越。



浓浓的黄酒中渗透着无数名人趣事美谈,黄酒史其实是一部人文史,具有强大的文化张力。


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借酒助兴,临行壮色,留下了许多有关绍兴黄酒的典故与佳话。


在绍兴,饮酒者并不都是文人,但文人大多都嗜酒,绍兴黄酒的美味陶醉了诸多文人墨客、名人志士等千古风流的人物,演绎了无数人文佳话。


如今在绍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酒香弥漫的黄酒铺子。特别是老巷子里,咪一口老酒、吃一颗茴香豆,冬天取暖、夏天消暑,是老绍兴人的最爱。


黄酒之于绍兴人,就像山西人爱吃醋、四川人爱吃辣。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早已被世人所公认,这件一千多年来让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顶礼膜拜的绝世佳作,就是王羲之在醉酒状态下写就的。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统、孙绰、王蕴等四十一人聚于绍兴兰亭。流觞曲水,吟诗作赋,举杯畅饮,其乐融融。在众目睽睽之下,王羲之乘着酒兴信手为诗集作序,此序写成,众名士都拍案叫绝。


据说当时王羲之在酒酣之际,乘兴而作,一气呵成,但第二天酒醒之后感觉不是很满意,就决定再认认真真写一次,结果发现怎么写也都不如第一版写得好。



酒作用于王羲之,使他成为千古书圣,而书圣的榜样示范作用,更使历代书法家寄情于琼浆玉液,开怀畅饮,直抒性灵,激昂腾奋,笔走龙蛇,翰逸神飞。


从此中国人饮酒的文化作为日常的生活方式,真正变得优雅起来。


国人饮酒的生活习惯,以及对酒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与中国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密不可分。



后世多把《兰亭集序》的书法创作的一般功劳归于酒的兴发,从而千古传颂。只不过当时王羲之只是酒酣而微醺,却并未酒醉,所以才有雅兴的创作。


倘若他当时已经喝到烂醉如泥,连毛笔都拿不稳,又如何创作出千古一绝的天下第一行书呢?又或者,如果王羲之没有过硬的书法功底和文化书法的精神积淀,纵然喝再多的酒,也无济于事。



所以,喝酒的优雅,一定是和适度、适量相关联的,是和你的日常积累在瞬间爆发的潜能状态相关的,而不能是纵饮无度。


由此推理,魏晋文人的名士风范,能读《离骚》,能饮酒则为名士,这个饮酒大概不是天天把自己喝到烂醉如泥,而是饮酒读书,从美酒和诗书之中体悟天地人和的极美世界。


黄酒糖度适中,呈琥珀色,黄中带红,香气浓郁,醇厚可口,回味绵长,黄酒的营养价值高,加饭酒中的17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为人体的必须氨基酸,比啤酒还高5—10倍,并且黄酒的营养物质多为低分子糖类,易于人体消化和吸收,黄酒中还含有有机酸、脂类、微量醇和多种维生素。


黄酒性温辛大热,味甘苦,温通气血,舒筋,健身通络,养肤散湿,饮用适量黄酒具有帮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功效。在冬季饮服黄酒,可以祛寒、通经活络,能有效抵御寒冷,预防感冒。


本文来源塔牌手工黄酒


声明:凡注明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原创文章,版权归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公众号所发布转载文章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你的每个点赞和在看,都是对我们的支持~

文章来源: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