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楼兰,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2024.03.15 19:02

文章来源: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公众号

摘要:

随着失落千年的壁画在楼兰重现,楼兰酒庄不仅仅是楼兰美酒的酿造中心,更成为西域葡萄...

随着失落千年的壁画在楼兰重现,楼兰酒庄不仅仅是楼兰美酒的酿造中心,更成为西域葡萄酒文化的文明使者。


一提到新疆,人们常常以天山为界,分为北疆和南疆,却忽略了入疆的第一站——东疆。


这块由吐哈盆地组成的东边门户,没有北疆塞外江南般的自然风光,比之南疆也更显粗犷。干旱与炎热交替、大漠与风沙相伴,是吐鲁番的常态。


▲吐鲁番市鄯善县库木塔格沙漠


到了这里,不爱喝水的旅人,也会将喝水这一动作变为本能。当身体时刻传来补水的信号,我们才有了身处吐鲁番盆地的实感。


但难以想象,这里同样是瓜果之乡。哈密瓜、西瓜、桑葚、杏子……当然,还有扎根千年之久的葡萄。


01

葡萄,吐鲁番的另一面


位于天山两条支脉之间的吐鲁番盆地,北接博格达山,南抵库鲁塔格山,南北宽约75公里。西起阿拉山沟口,东至七角井峡谷西口,东西长245公里。


在地图上,吐鲁番盆地宛如一颗橄榄球,被镶嵌在亚欧大陆腹地。



四面高、中间低的独特地形,不仅阻挡了大洋水汽的进入,也让盆地内部产生的热气难以消散。


据统计,吐鲁番的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让吐鲁番成为名副其实的“封闭热岛”。


▲《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位于吐鲁番


深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吐鲁番夏季最高气温达49.6℃,全年10℃以上有效积温5300℃以上,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著名的火焰山,就位于这里。


虽然干热,但吐鲁番并没有想象中“缺水”。


从地势来看,吐鲁番北部博格达山的主峰海拔达5445米,南部山体高度约在1000米左右,海拔向南呈递减态势。


每年气温回暖时节,北部天山山系的积雪融水会形成地表径流,到达山脚处的戈壁滩时便会很快渗入地下,形成潜流。


▲天山冰川融水


为了保持每年地下水系通达,勤劳的吐鲁番人沿着地下河道,每隔一定距离便开凿一口竖井,定期清理堵塞水道的泥沙。


被清理出来的泥沙直接堆在井口四周,时间久了便形成环形土堆。


与此同时,当地人也会根据生活生产用水需要,开凿暗渠,将地下水引出地表。


从高空俯瞰,以北部的戈壁滩为起点,一个接连一个的环形土堆串联成无数条水线,一直延伸到绿洲深处。


这便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的坎儿井。


▲坎儿井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结合,带来的不止是赖以生存的水源,还有依附于此的经济产业。


2003年,吐鲁番地区鄯善县考古发掘的洋海古墓群中,除了出土大量骨器、石器、青铜器、铁器、彩绘陶器等文物外,考古队还发现了一段长115厘米的葡萄藤。


▲古葡萄藤


考古学家对其进行测年和形态学鉴定后,发现该葡萄藤距今已有2300~2500年历史,是目前我国最早栽培欧洲葡萄的实物。


葡萄藤的发现,不仅证明当时葡萄已从地中海、埃及等地区传到了新疆,还将我国栽培欧洲葡萄的时间提前了至少200年。


由此也改写了我国葡萄栽培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后的历史,证明中国的葡萄栽培始于吐鲁番盆地。


到今天,葡萄依旧是吐鲁番的主角。从吐鲁番到鄯善的公路两旁,时不时会看到一大片“蜂窝状”的房屋建筑,这是当地农户制作葡萄干的操作间——晾房。


▲晾房


再过2个多月,家家户户会把一串串成熟的葡萄挂满晾房。经过风干期后,鲜嫩多汁的果实将变成葡萄干,通过包装加工运往各地市场,这将是当地人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数据显示,2018年,吐鲁番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755元,其中葡萄产业人均纯收入5154元,约占35%。



至2019年末,吐鲁番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58.8万亩和120万吨,占新疆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27.9%和38.3%。


葡萄早已成为吐鲁番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


02

文明交汇的底色


想要去新疆,便绕不开丝绸之路。


贯穿中国东西两地的连霍高速,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霍尔果斯,途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份,是我国“一带一路”规划上的重要交通大动脉。


在入疆前,连霍高速会先循着河西走廊,途径张掖、酒泉,再出玉门关后进入新疆地区境内。


著名的兰新铁路线、312国道,甚至是飞往新疆乌鲁木齐的空中航线,在入疆的方向和路线规划上,与连霍高速都出奇一致。


这条主流路线的前身,便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丝绸之路。


▲汉朝丝绸之路示意图 摄于吐鲁番博物馆


汉朝时期,通往西域的路线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过玉门关后,北上伊吾、高昌,途经焉耆、龟兹、姑墨等西域古国,一路通向小亚细亚半岛等欧洲地区。


▲汉朝丝绸之路局部特写


高昌的所在地,便是如今吐鲁番地区的东南部,古时便以葡萄与葡萄酒闻名。


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的一幅“庄园主生活图”壁画,再现了1700年前吐鲁番葡萄种植及酿酒业的概貌。


在壁画的右下角画有井字形田地、藤蔓状葡萄,并有“蒲陶”二字,壁画左侧则再现了葡萄酿酒从榨汁到蒸馏等全过程。


▲庄园主生活图 摄于吐鲁番博物馆


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册府元龟》曾有: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酒成,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此文记载了公元640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率兵平定高昌后,得到了葡萄酿酒的技术,是史书第一次明确记载内地用西域传来的方法酿造葡萄酒的档案。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史料中提到的交河故城,同样在如今的吐鲁番地区。


▲交河故城


其最早为西域三十六国之车师前国都城,唐朝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也设在此处。


或因为此,如今的交河故城遗址虽展现了当地特有的生土建筑文化,但城市布局皆与唐代长安城相仿。


八百多年前,这里的墙上画满了壁画,并挂着很多佛龛。佛教曾盛行其间,素有“东方庞贝城”之称,交河故城也是唯一与古楼兰齐名的西域古城。


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条路线便是从古楼兰经过,沿着且末、莎车等地通往欧洲。


楼兰古国又称“鄯善”,同交河、高昌一样,都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塞,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明珠。


▲紧邻鄯善县的库木塔格沙漠,号称是距离城市最近的沙漠


《汉书·西域传》载有:楼兰国人在丝绸之路上,常常要为东西来往的各国使团商队解决粮食和清水供应。还要派出向导,提供牛、马、骆驼等运输工具,甚至派出士兵,保护来往使者们的人身安全。


但身处罗布泊腹地的楼兰,自然条件极为恶劣。除了干热外,也时常风沙肆虐。


在楼兰被灭国后,历史上著名的“楼兰道”也逐渐被漫天黄沙所掩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给了沙漠一个特写


尽管故土已成风沙,但楼兰人的血脉至今仍有延续。


国破城废后,逐水而居的楼兰人大批迁入了吐鲁番盆地,遂使吐鲁番盆地出现了许多“鄯善”的城镇名称。比如唐代北庭的蒲昌县,原系汉代车师国两王庭之一。


西域人一般以国为氏,如康国的粟特人姓“康”氏,车师国的高昌人姓“车”氏,鄯善国的楼兰人则姓“鄯”或“善”氏。


彼时,高昌等地出现了很多“善”姓,如《高昌善舒等名籍》《高昌张武顺等葡萄亩数及租酒账》中,就有“善舒”“善好”“善愿”等。


换个角度看,如今的吐鲁番鄯善县,既是高昌、交河的文化与生活延续之地,又是楼兰古国血脉传承之处。


03

西部葡萄酒的摇篮


如果说吐鲁番是中国古代葡萄酒的起源,那从近现代新疆葡萄酒的发展来看,身处鄯善县的楼兰酒庄,便是西部葡萄酒的摇篮。


在楼兰酒庄有一处特殊的“母本园”,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


这是新疆第一片酿酒葡萄园,也是目前国内仅存的酿酒葡萄母本园。走进这里,中国葡萄酒的一段尘封往事也就此打开。


上世纪80年代,正值中国干型葡萄酒研究方兴未艾。


当时的轻工业部启动了一项《优良酿酒葡萄品种选育》科研项目,要从300多个葡萄品种中,通过栽培和酿酒试验,选出适合在不同区域栽培的优良酿酒葡萄品种。


▲郭其昌在鄯善母本园(现楼兰母本园)指导工作


1982年,中国葡萄酒泰斗郭其昌在对全国各产区考察后,最终选址在新疆鄯善、河北昌黎和山东蓬莱等5个地区,设立酿酒葡萄母本园。


至此,中国西部酿酒葡萄的根就从这里扎下。


新疆最初的赤霞珠、柔丁香、西拉、歌海娜、美乐、白羽、贵人香等酿酒葡萄品种,基本都是从楼兰酒庄的母本园里选育出来的。


▲楼兰母本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几大母本园中,只有楼兰酒庄的母本园基地仍在正常运转,继续肩负试种选育的实验任务。


据酒庄统计,目前楼兰母本园已拥有30余种酿酒葡萄品种,树龄平均在30年以上,是中国名副其实的“黄金树龄葡萄老藤”。


其中,非常少见的柔丁香,在国内可以用“孤品”来形容,是楼兰酒庄的镇庄之宝。


▲刚刚坐果的柔丁香


由于建园时间较长,为了不断保持和提升葡萄品种的特性,2017年,楼兰酒庄在原有母本园的基础上划分片区,建立了新疆葡萄酒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酿酒葡萄种植试验基地。


根据中心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楼兰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又引进了马瑟兰、马尔贝克、小味儿多、小芒森等酿酒葡萄品种。


在中国葡萄产业首席科学家段长青团队的指导下,楼兰还将葡萄地从原本的东西朝向改为南北朝向,以减少盐碱化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并通过水肥一体化等管理方式,打造了适合吐鲁番产区特色的酿酒葡萄栽培示范园。


▲楼兰酒庄靠近沙漠的葡萄园


楼兰酒庄总农艺师薛锋告诉我们,楼兰酒庄还一直在实验利用砧木嫁接的栽种方式,嫁接柔丁香、小芒森、马瑟兰等品种。


“砧木有一定的抗盐碱性,还可以预防葡萄的病虫害,每年在开墩的时候做一次病虫害防御,后期就基本不用再管,这已经很接近有机种植了。”


▲楼兰酒庄总农艺师薛锋


薛锋说,最早一批实验品种已经有产品产出,对比改造前,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而针对产品品质的测定,则是由楼兰酒庄的酒庄酒工程技术中心来主导完成的。


从酒庄大门沿直线向前,不一会右手边会出现一块停车区域,停车区左侧的两层建筑,就藏着楼兰酒庄酒技术的核心。


▲新疆葡萄酒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日常的产品试验,比如发酵实验、沉淀实验,包括微生物检测、常规理化指标,甚至是产品研发的小样都是由我们来完成。”


楼兰酒庄总酿酒师刘秀海告诉我们,工程中心下属的种植试验基地,实际是做品种的选种、育种实验,化验分析中心与研发中心负责监测、细化数据指标,并设计新产品。


而这些技术引领,都成为楼兰酒品质的有力支撑。


对之相对应的是,在2016年、2017年罗布特帕克酒类评选中,楼兰小古堡连续两年取得92分,在参选的中国葡萄酒中排名第一。


就在去年,楼兰还将FIWA国际大赛大金奖、银奖揽入怀中。这是法国唯一拥有国字头并面向全球酒庄的国际大奖赛,且向来以专业性著称。


04

从楼兰走向世界


历经50余年的发展,新疆葡萄酒早已名声在外。


2019年,新疆天山北麓、伊犁河谷、焉耆盆地、吐哈盆地四大产区及玛纳斯小产区,被授予“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称号。


▲天山脚下的葡萄园


楼兰、乡都、天塞、尼雅、中菲、丝路、蒲昌、国菲等一批新疆葡萄酒代表品牌,在疆外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纷纷崭露头角。


截至2019年底,新疆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32万亩,其中酿酒葡萄35.1万亩,以葡萄酒和葡萄蒸馏酒为主的各类葡萄酒综合产能达到55万千升。


凭借葡萄种植及葡萄酒生产的规模优势,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地位举足轻重。


▲楼兰酒庄


而新疆葡萄酒对外发展的历史,很大篇章也是由楼兰一手书写。


1992年,彼时的鄯善县葡萄酒厂(楼兰酒庄前身)与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酒厂合作,酿造红、白葡萄酒运往天津,完成了中国葡萄酒的“东西融合”,在新疆葡萄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6年,鄯善县葡萄酒厂由国营转变为合资企业,重组为新疆楼兰酒业有限公司,并在1999年创下占据新疆80%干型葡萄酒市场份额的惊人业绩。


当时比楼兰晚一两年出现的新天、乡都、西域,都以楼兰为目标,力图从楼兰的手中抢下更多的疆内市场。


2002年,楼兰酒业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新疆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也比天津王朝葡萄酒香港上市还要早三年。


▲楼兰酒庄橡木桶酒窖


2007年,浙江商源集团入主楼兰,成为楼兰酒庄发展历程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商源的支持下,楼兰先后完成年产1万吨的联合生产车间、楼兰文化中心、橡木桶酒窖、白兰地车间、楼兰古堡等建设升级,并明确了“打造专业酒庄酒”的定位。


▲拥有生土建筑形制的地下酒窖


今天的楼兰酒庄,已经变成了一个具有地标性、带有西域民族风情的综合性葡萄酒主题庄园,被收录在葡萄酒圣经——《世界葡萄酒地图》一书中。


在楼兰酒庄庄主许志良看来,楼兰有着辉煌无比的历史和文化,楼兰古国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戴着神秘的面纱。


▼点击视频,重温尘封许久的古楼兰文明


他认为,楼兰酒庄不仅要通过葡萄酒产品展现新疆风土、融合吐鲁番产区民族风情,还要重现和传播楼兰古国的繁荣与文明。


为此,许志良邀请了新疆美术家协会设计艺委会副主任刘晓忠担任楼兰酒庄艺术顾问及设计总监,确定了以楼兰文化、吐鲁番文化为底色的酒庄设计理念。


他希望将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壁画文化、生土文化应用其中。


▲楼兰酒庄艺术顾问及设计总监刘晓忠(左)


当我们推开楼兰地下酒窖大门的时刻,古西域的人文历史如画卷一样在我们眼前展开。


生土结构的酒窖展示了吐鲁番千年民俗生活的面貌,也让葡萄酒在吐鲁番地表温度70℃的极端天气下,仍能保持5℃~17℃的恒温恒湿地下窖藏环境。


▲地下酒窖的温湿度显示


酒窖内的56个小型储酒间形似佛教洞窟,每一个洞窟里侧都是一幅壁画。


这些壁画是经过刘晓忠的精心挑选,大部分是来自距离鄯善县70公里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个别是来自库木吐拉千佛洞。


▲酒窖内铭牌


而为了复原这些壁画,刘晓忠曾多次去到德国、英国等地博物馆,将壁画原貌复制回来。


如果仔细看,这些壁画不仅颜色不够鲜艳,在细节处还会出现斑驳的痕迹,这些都是刘晓忠口中的“复原”。


▲酒窖壁画


20世纪初,英、法、日、德、俄等国探险家在新疆活动时曾清理、挖掘和切割盗走了不少珍贵文物,壁画也在其中。


1904年至1913年,伯孜克里克千佛洞90%的壁画被4个探险队切割下来,分批运出国。如今,想要看到一幅完整的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需要辗转多国博物馆。


▲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


而没有被盗走的残存壁画,也因为全貌缺失、氧化等问题导致颜色斑驳。


刘晓忠的设计为楼兰酒庄的文化奠定了底色,酒庄壁画修复师余波则在这个基础上,让楼兰文化重现往日辉煌。


余波是一位壁画研究与修复专家,曾参与过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的修复工作,如今负责打造楼兰酒庄地下酒窖内56个储酒房间的壁画修复。


除了在地下酒窖复原壁画,楼兰还把壁画运用到包装和宣传上,这也是余波的主要工作之一。


每天,余波都会在自己的工作室内绘制酒瓶。


▲楼兰酒庄壁画修复师余波


绘画前,他会用生土打底来当作画纸,再根据线描稿一点点将壁画复刻在酒瓶上。


大概6、7个小时后,一瓶定制壁画葡萄酒便完成了最后的设计包装。


与颜色斑驳的酒窖壁画相比,余波绘制的壁画颜色鲜艳。


“很多游客来新疆看完壁画都很遗憾,觉得新疆的壁画看起来很斑驳,一点都不完整。所以我在画的时候,尽量去还原一幅壁画最初的样子。”


为此,在给壁画上色时,余波会从两遍增至七遍。



目前,酒庄现有的壁画大多数都是局部,余波想在今年把一些完整的壁画重新在酒窖里画出来。


“我们现在有大量的壁画流失海外,想要看到一幅完整的壁画是很难的。”


余波希望把这部分流失海外的壁画,在他能力之内,尽可能地都复制出来,让中国人能在楼兰看到一幅完整的壁画。


“做到哪天我确实画不动了,就不画了。”



从余波工作室里运出来的定制壁画葡萄酒,经过精密打包后,会送往分散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手里。


壁画内蕴含的西域文化,也会随着这瓶葡萄酒传播开来。



随着这些失落千年的壁画在楼兰得以重现,楼兰酒庄已不仅仅是楼兰美酒的酿造中心,更成为西域葡萄酒文化的文明使者。


早从2011年起,楼兰葡萄酒就多次作为各国首脑、政府接待用酒亮相亚欧博览会,开启了楼兰的“文化外交”时代。


近年来,楼兰更是频繁出现在国际舞台。


正如两千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将东方文明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又把西方文化带回东方。


今天的楼兰酒庄,作为西域文化的灿烂交汇,也把沉淀千年的丝路文化、西域文化,通过葡萄酒再次传递出去。


参考文献:

《葡萄酒史略和工作体会》郭其昌

《古代丝绸之路史上的“三绝三通”》林硕

《鄯善:神秘小城,四大文化》李保民

本文转载自好酒地理局


声明:凡注明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原创文章,版权归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公众号所发布转载文章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你的每个点赞和在看,都是对我们的支持~

文章来源: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