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西施故里白酒香——同山烧

西施故里白酒香——同山烧

2024.03.15 19:05

文章来源: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公众号

摘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谁曾想在这黄酒腹地居然还藏着如此性格鲜明的一种白酒?“浣纱弄碧...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谁曾想

在这黄酒腹地

居然还藏着如此性格鲜明的一种白酒?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诸暨城南、苎萝山下,西施故里园区内,伫立着的西施浣纱雕像,将其一生最惬意的姿态定格为永恒。


这是越国故地的人们对西施的感念,也是拨开岁月风烟所还原的一幅绝美画卷。



如果说西施是诸暨的精神符号,那么距此28公里之外的同山,则隐藏着诸暨的另一张人文名片——同山烧。


同山烧,是一种产自同山镇的民间古酒,爽滑甘甜却又劲烈如刀。


在世人眼中,绍兴是黄酒之都,酿酒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的江南,似乎也与温润醇厚的黄酒天然契合。


谁曾想,在这黄酒腹地,居然还藏着如此性格鲜明的一种白酒?

01

古法同山烧


从诸暨出发,南下徐行二十多公里,向西驶入安同线(安华镇-同山镇)。四五公里后,可见道路两侧有酒坛列阵。


不久,一个三层楼高的巨型酒坛便从右侧映入眼帘,基座上写有“同山烧风情小镇”。


同山镇虽不平阔,却也屋舍俨然,颇有些桃花源中“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味。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57.8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五家酒厂和大小数十家酒作坊。


同山烧始于何时,目前尚无法考量。对其最早的记载,是在《吕氏春秋·顺民篇》:“越王之栖于会稽也,有酒投江,民饮其流,而战气百倍”。


按照这一记载,在西施生活的时代,本地酿酒已经盛行。


同山镇党委书记寿浙翔认为,同山烧是来源于民间的传统古法酿造。



据说南宋时期,北人南移,将北方的酿酒技术带了过来,与本地酿酒业融合,取长补短后形成了同山烧特有的酿造工艺。


酿制同山烧首先要选取本地高脚白藤拐糯高粱为原料,辅以山泉水酿造。曲药是由早稻米加中药制作而成,每家的配方各有不同。酿得的酒体呈琥珀色,红润而透亮。


具体的流程先从泡粮开始,选取整颗高粱不打碎,浸泡24小时后开始蒸粮,蒸熟后摊凉。



之后,进入同山烧的一个特有工序“转焐”,即拌入曲药后放置在专门的容器中,进行培菌糖

化。

转焐的时间基本在1~2天内,不同酒厂会根据气温、环境的变化做相应调整。


糖化的过程中,香气会慢慢释放,同时流出卤水,将卤水取出后(也有企业是在发酵后取出),便可入缸发酵。



传统的同山烧工艺,是用陶缸发酵。发酵时间因曲药不同,短则30天,长则4个月。


蒸出酒后,再将高粱杆或高粱壳放入其中浸泡。如此,酒体便会呈现红色。


说来简单,但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独到讲究,也形成了同山烧的独特性。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地处黄酒腹地的同山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直到近年来同山作为浙江白酒核心产区被打造,同山烧才在坚守与创新中,迎来产业的觉醒。

02

两条路径


同山高粱酒厂,是同山镇最早的一家酒厂,酒厂负责人沈牡琴也是同山烧酒传统酿造技艺的第四代非遗传承人。



酒厂外观为江南一带典型的白墙黑瓦。顺着墙边一排酒缸来到地下,一个个千斤酒坛透露着时间的沧桑。


沈牡琴是同山镇本地人,儿时记忆里,便是田间地头的高粱和家家户户的酒香。


如今,她也将更多时间用在对同山烧古法酿造工艺的传承上。


同山高粱酒厂的发酵时间是2~3个月,每年产量在500吨左右。适量销售之外,大量的原酒都被储存起来。眼前这些原酒多数已在10年以上。



沈牡琴说,她很欣赏日本某些技艺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的信仰。她对酒厂的定位也是“小而精”,希望能保持同山烧的独有特色。


寿钱江作为政宇酒业负责人,在同山烧的酿造上,要的则是一个“原汁原味”。


其发酵容器全部使用四川内江生产的陶缸,发酵期在4个月以上,并且坚持用柴火蒸酒。



发酵期间,政宇酒业还有一道独特的“翻江倒海”工序,据说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寿钱江告诉我们,所谓“翻江倒海”,就是先将一个类似斗笠的器具插进酒醅,酒醅中的水便会汇进器具里。之后换个方向再插入,就带动了水的转动,从而促进酒醅发酵。



就在他以手代替器具演示时,我们发现,政宇的酒醅确实有股浓而甜的香气,手捻过后,香气萦绕在指尖久久不散。


相较于政宇酒业的“原汁原味”,原锅酒业虽然也是坚持古法酿造,却在器具上有更多创新。


原锅酒业总经理王建军告诉我们,酒厂已将陶缸更换为“槽车”,即一种可移动式的发酵池,外形与窖池相似,底下有车轮。



酒醅入池发酵约120天后,可直接推到蒸酒的位置,沥出卤水后上锅蒸馏。


在同山镇,几乎所有酒厂和酿酒作坊都会以“同山烧”统称,这也让这里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印记。不过,来自市场的影响,也在悄悄改变这里。


祺香酒业目前在传统同山烧工艺之外,已增设了一条酱香酒生产线。


酒厂负责人邱伟高告诉我们,为了做酱酒,祺香在厂区内建造了28个石窖,一个可容纳12吨酒醅,其酱酒主打“浙酱”风格。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同山产区推广的醉美人酒业,则在传承古法酿造的基础上做了更多创新。


最为突出的是将小曲发酵转为双曲发酵,发酵容器改为泥底石窖,并大胆引入了酱香酒的高温堆积工艺。



其“双曲”中的小曲,是由谷粉所做,不加中药,仅加入一些辣蓼草,用以防虫蛀。大曲的原料则是大麦、豌豆与绿豆。


“我们走的是一口三香,让浓香不能露头,清香更为厚重,再带有一点酱香。”同山醉美人酒业董事长谢小义告诉我们,其“非清、非酱、非浓”,是一种独创的浙江技术风格。


在谢小义看来,过于遵循传统,对产业发展也是一种束缚。


他认为,浙江一直是白酒消费大省,浙江人自己的白酒品牌理应有更大的作为。


而无论坚守还是创新,都是同山烧在打造浙江白酒核心产区之路上的思考与尝试。


03

琥珀色的情结


在国家规定的各香型感官标准中,“无色”几乎是统一的标准。而同山烧发展至今,琥珀色的酒体是其最为鲜明的特色。


为什么同山烧会不一样?


前文提到,同山烧在蒸馏出酒后,会将高粱杆或高粱壳浸泡其中,“琥珀色”便来源于此。


也就是说,高粱杆或高粱壳是同山烧天然的着色剂。


这里的高粱,特指高脚白藤拐糯高粱。


这是一种株高可达三四米的高粱,高粱穗呈下垂状态,也就是“低着头”,果实颗粒较小、壳是黑色的。



谢小义介绍,这种白藤拐也叫做“芦稷”,乾隆年间的《诸暨志》中有专门记载,说“其状如芦苇”。


对于酿酒来说,红缨子与白藤拐都属于上好的原料,前者穗子蓬松、后者穗子紧实。


同山镇属于低山丘陵,白藤拐的种植范围比较有限。有酒厂会将白藤拐的种子拿到省外,如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交由当地农户种植。


政宇酒业便在江西九江与安徽安庆交界的地方,承包了8000亩地,专门种植白藤拐糯高粱。



对于酿造同山烧来说,白藤拐糯高粱不可或缺。为此,浙江省社科院还通过海南南繁对高粱提纯复壮,以期在品种上不断优化,增加产量。


不过,作为着色剂的高粱秆与高粱壳,以后的用武之地可能会逐渐减少。原因则是与6月份即将实施的白酒新国标有关。


新国标规定,无论是固态法、固液法还是液态法,只要添加了食品添加剂,都不能被归类于白酒,而属于配制酒。


实际上,高粱杆和高粱壳,都与食品添加剂并不相干。但如果按新国标规定,同山烧想要保留琥珀色,便会被归为配制酒。


在走访中,有不少人都表达了可能减少做琥珀色酒体的意思。


不过,也有酒厂和作坊明确表示,不可能完全放弃琥珀色。



沈牡琴告诉我们,同山高粱酒厂的产品多是个性化定制,继续做琥珀色对生意影响不大。但若想要与国际接轨,就不能继续做颜色了。


本地越庄酒业创始人孙淦平也提到,在做定制酒的时候,有些企业恰恰就是被琥珀色所吸引,所以他们也保留了一款呈琥珀色的产品,在北京等外地市场卖得还不错。


尽管将要面临琥珀色去留的选择,但随着同山烧不断被人熟知,同山产区正在寻找到另一条特色之路。


04

同山小镇


同山镇,枕山面水,浦阳江的水系倾泻在群山环抱下的山间田野。酿造出的同山烧,在清香白酒的口感上,又多了几分细腻与刚烈。



这份清冽,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沿着安同线一路向西北,蜿蜒的山路因着两侧的郁郁葱葱而鲜活起来。途径天门水库时望向窗外,近处碧波荡漾、远处山脉朦胧,宛若灵动的山水画。


继续行驶两公里,里江山村到了。西源老边创始人边剑平已在等待,接下来我们要去看的便是西源的水源。


初始,还是沿台阶而上。进入水源保护范围后,流水声渐近,路况却陡然而变。不再有台阶,只是一条沿山壁走出来的小路。



顺着溪流往上,探秘的意味更加浓厚。原本被毛竹隔着的山涧水,逐渐露出全貌。


“山涧清且浅”,涓涓溪流像一道剑光,划开岩石,淙淙而下。一处水潭里,水底有脚印状的痕迹。边剑平说,这是传说中仙人来此饮水时留下的印记。


路越来越陡峭,石上青苔也变得多了起来。为安全计,我们停止继续深入,蹲下掬一捧山泉水品尝,甘冽、清爽。



这条溪流,将这片山脉划开,一侧是江山岭,另一侧是廿二长弯。


这里都属于龙门山脉,山上长满了毛竹,发达的根系可以过滤水中的杂质,毛竹本身也有一丝清甜。经检测,此处水质硬度只有27,富含钙、硒等矿物质。


身为西源村人,政宇酒业的寿钱江对这片水源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他在18公里之外的酒厂,同样依山傍水,但仍会耗时耗力从此地运水过去,用做酒头水,也就是蒸粮时加入的水。


这片天然山水,也成为同山产区特色之路的未来支点。



同山镇党委书记寿浙翔告诉我们,近年来,为了擦亮“同山烧”这块金字招牌,同山镇政府提出打造浙江白酒核心产区的目标。


放眼全国,浙江在白酒品牌序列中还处于空白状态。各地大型名酒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而同山烧至今没有一家国营酒厂,其发展呈现小而散。

这表面上看来是同山烧的劣势,却为之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寿浙翔表示,同山烧作为来源于民间的产业,在发展乡村经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容易让人们有获得感。


比如越庄酒业,孙淦平将占地500平米的古宅改建为酒作坊,依托当地的自然优势,在生产之余也提高了当地村民们的收入。



还有西源老边,在吸纳村里富余劳动力的同时,还带动了周边七八十户农家用同样的标准做酒。


酒厂、酒作坊和农家散户,正逐渐构建起同山烧的产业集群,产区的概念已在这里落地生根,未来还将走向集聚化、规范化和品牌化。


寿浙翔说,未来同山烧不会去参与传统的红海市场,而是走小而精路线,不盲目求大,但求精、求强,并鼓励大家百花齐放。


这一点,其实已初具雏形。



此次同山行,我们共走访了5家酒厂、2家酿酒作坊,他们共同的特点便是通过创意和文化赋能,产品价位基本都在百元以上。


通过产品定制,同山烧也已走出省外。


离开同山镇时,天色已晚。驶出酒坛列阵的地段后,隔着车窗往回看,巨型酒坛的身影逐渐淡去,但“同山烧风情小镇”却分明更加清晰了。

本文转载自好酒地理局


声明:凡注明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原创文章,版权归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公众号所发布转载文章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你的每个点赞和在看,都是对我们的支持~

文章来源: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浙江省酒类流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