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2 14:41
智能家居终将驶往属于它的远方
文章来源:四川省家俱行业商会公众号
提起智能家居,这些年总给人一种忽远忽近的感觉。从最先的智能家电,到全屋智能,国外...
提起智能家居,这些年总给人一种忽远忽近的感觉。从最先的智能家电,到全屋智能,国外像微软、IBM、谷歌这些科技巨头,很早就提出了智慧城市概念。而国内除了海尔、美的这些传统家电企业开启了智能化转型,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也在跨界布局,智能家居赛道里的新玩家如雨后春笋,迅速冒出。
有数据显示,截至5月,国内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的企业总数超过83万家,并有专家推测今年的智能家居市场总规模将超6500亿元,同时,也预测3年后相关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5.4亿台。总之,智能家居作为下一个风口,让整个国内市场大有山雨欲来的紧迫态势。
但认真追溯起来,这幅宏伟蓝图已经描绘了十多年,实际表现却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如果分析十年前的行业报告,就可以看出,过去智能家居所存在和亟需解决的难题,在当下仍然是主要存在的。对比国外动辄百分之几十的普及率,国内的智能家居渗透率仍小于10%,这也是导致智能家居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碎片化产品阶段的原因之一。
因此,也有人一直认为智能家居是一个伪概念,什么“懒人经济”、“宅经济”都是资本放出的烟花,智能家居也只能让小部分人的生活锦上添花,而不会成为普通大众的必要产品。但也有人说,依据国内现有建筑面积超过500亿平方米的巨大体量,智能家居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毕竟像移动网、电商、网约车等曾经前沿性的概念在被提出时,也遭受过不断的质疑。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家居是不是刚需”的问法或许应该换成“会不会成为刚需”,以及是否有必要?这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回答。
01 行业起起伏伏
家居的智能化是一场渐进式变革。
其实,早在30年前,智能家居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了,但只有深圳一两家企业从事代销美国X-10产品,来满足在华的外国人。21世纪初,有几十家智能家居企业陆续成立,国内市场上开始出现智能照明以及智能中控设备,那时国外的先进产品还未进入国内。既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实施规模产业化的能力和理由,不管是概念还是技术,都导致国内的智能家居仍然处在摸索阶段。
智能家居因此走过了早期野蛮生长和优胜劣汰的徘徊期,不过仍未达到预期。2010年后,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硬件的智能化也在从可选项向必选项转变。但直到2012年智能化家居被列为“十二五”规划的九大产业之一,才让这个行业正式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此后,有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9年,国内智能家居的年增长量从6000翻了十倍之多。这时候的创业者忙着做联网硬件,例如智能插座,小米生产的插座发售价仅49元,当天就狂卖近25万个。
智能家居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争议,就是未来智能家居的中心是什么?究竟是手机、电视,还是路由器、家庭机器人?亚马逊的echo火了后,智能音箱的地位开始飙升。苹果、谷歌、百度、腾讯、阿里、小米,国内外的巨头纷纷抢注风口。
在早期的智能家居产品生态链中,不管是智能遥控器,还是智能摄像机,小米都是走低价策略,因为他们知道一个新事物在刚出现时,试错成本低且更容易被接受。那个时候,4G网才普及,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市场热度已然高涨。
亚马逊利用echo智能音箱掌握了智能家居的入口资源后,也带给阿里、腾讯等缺少带屏终端的互联网企业许多新思路。与资金实力雄厚和拥有强大供应链的巨头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实力较差,智能硬件虽新,但前期的研发投入也非常大,生产出来以后,即便采取薄利多销,接踵而至的大批同质产品迅速跟上,销量也就成了问题,更不用说单品走天下策略后,打价格战有多九死一生。
此时的创业者们又开始寻求新的出路,例如转向做场景和解决方案,从To C走向B端成了大部分的选择。与此同时,一二级市场的反应也逐渐降温,根据数据来看,融资次数和总额增速减缓。
直到2019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占据了近6成的智能家居消费份额和3成的市场份额。同年,住建部再次强调全装修交付的概念,才让智能家居走向前装市场。随着地产厂商的加入,凭借着雄厚的资本,一边积极投资创业企业结识盟友,一边自建科技子公司,例如碧桂园的碧城智慧、恒大的星络家居。
02 行业热度高,竞争大,市场却一般
我们知道,智能家居实际是一个生态圈,包括你在住宅内生活所需的所有电器,充分满足你在居家生活中所需要的所有功能。
经过概念落地硬件,地产前装、全屋智能热,现今国内智能家居市场的竞争格局已逐渐清晰。总体来说,分化出四大阵营,分别是传统家电厂商、3C、互联网巨头以及新兴的创新企业。由于信息安全与本地化的问题,苹果、亚马逊、谷歌等国外巨头企业在国内的空间较小。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流量优势,将其用户绑定平台,从而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生态链;传统的家电厂商则拥有完整的生产制造经验和产业链,需要与通信设备厂商联合实现智能化转型;手机厂商则更注重提供操作系统,利用系统、平台、渠道等去做连接;还有些以产品为依托提供全屋智能方案设计和安装服务的专业集成商,如绿米联创、欧瑞博等。
从单品智能步入智能互联,各个阵营的代表玩家则有以下策略:
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各家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生态。比如小米的“双向开放”模式,既提供可适配其他智能家居生态的家电,也提供接纳其他品牌家电进入的生态;海尔智家的三翼鸟除了智能家电,还提供了家装设计的全场景解决方案,更像一家一条龙服务的家装公司;华为从HiLink协议到鸿蒙智联,对待全屋智能AIIinone的解决方案也有野心。
海尔现在也开始和其他平台合作,已经分别进入阿里和华为的生态;美的先与小米形成战略联盟,后又与阿里合作,现成为华为生态的坚定盟友。从互联网来看,在前端安插硬件设备,后台与云计算相连,通过大数据提供服务业务。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依靠数据提供服务不仅毛利高,也更容易获取消费者反馈,但这对作为前端硬件的品牌不太友好。
总体来看,大家各有所长,要想实现“软实力+硬件”的两条腿走路,不论从硬件产品到开放的API,还是从平台化到单点切入,都要注重渠道和销售,关注安全领域。与国外相比,国内企业分工更细,也更加体现出差异化的利益,这就催生了同一阵营的品牌之间的生态壁垒,同时很多企业身兼数职造成上下游混乱,没有一个品牌能在完整性上实现单打。
其实,智能家居的核心在于给生活减少麻烦,过于多样反而坏事,往往是搭建一个漂亮样板房之后,现实里就会故障不断。当下的智能家居产品,实现联网很容易,冰箱洗衣机上加个屏幕,或者内置联网功能,但这并不是完整的智能化,即使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更多的远程交互,但其核心实质也只是实现了主运控制。
至于所谓的联动,也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已。一方面,能够实际参与联动并维持稳定性的设备并不多,像电饭煲、微波炉这些联动意义并不大。因为洗衣服还是需要人来塞衣服,煮饭也需要人加米和水,而这一过程其他的操作完全可以同时完成;另一方面,现今许多产品大多用APP或智能音响为入口,不能通过一件家电控制另一件,即使后面有品牌实现了这一功能,却也仅限于同一品牌旗下的电器。
从《2012年智能家居市场分析报告》发现,曾经所面临的行业问题,如今依然存在,如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功能华而不实、削减成本等。有智能家居领域的创业者认为,做智能家居的企业很大程度上仍是利用碎片化的解决方案,没有统一口径,很难与大数据和人丁智能算法结合。系统智能或是生态智能,不管发展多少年,仍然换汤不换药。
再看看国内智能家居产品的组网和连接主要用的三种传输技术,即WiFi、蓝牙和ZigBee,这三种各有优劣。为了解决智能设备之间连接与协同的问题,出现了一项正在酝酿的行业标准“Matter”,可实现兼容、跨系统、多元操作。但这项标准是否能落地,不仅是技术的挑战,也是企业间的利益博弈。
03 渗透率低的原因
据统计,在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二的时候,渗透率却仅为5.63%,远低于美国的22.68%。大多数消费者不购买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价格太高。
假设各类设备均只购买一件,一套功能完整且低配的智能家居系统,涵盖灯光遥控、电器远程控制、电动窗帘、多房间家庭背景音乐及视频共享等功能,国产品牌至少花费3万元左右。以华为为例,去年华为全屋智能方案的价格,3室两厅(约100m2)定价99999元起,5室两厅(200m2)则14999元起。
此外,渗透率与装修更是直接挂钩,面对的是捉襟见肘的居住面积、高额的费用以及一系列售后维修的烦恼,结合欧美、日韩等国家的智能家居用户数据,消费此项产品的大多是25岁-45岁之间的人群。而在国内,这部分人群的买房压力大,像全屋智能还仅局限于高收入人群或者极客一族,整体比较局限。
因此,在已有的家居产品中增加一些智能产品是可行的,但如果单个产品的零售量没有起来,则说明产品一定是不成熟的,像一种新药上市前需要经过临床一期、二期、三期大量的案例才能磨合产品,并因为销量提高而使价格降下来。有人认为,消费者不买账是因为对智能家居的认识不到位,但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认知的问题,产品的价格、实用性、质量、安全等都是在其考虑范围内的。
为了让传统家电跟智能扯上关系,国内做平台化智能家居系统模仿国外这些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产品,它们有着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协议,不同的控制方式,前装后装,有线无线等等不同的模式,品牌和功能混乱,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一团乱麻,没有头绪。
应该知道,科技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人被科技所累。当人们真正接近它的时候,却发现只是把一堆碎片化硬件的开关整合到一个“入口”中,不仅不省事,还增加了许多新麻烦。有全屋智能家居业主说到,住在这样的家里就是使用说明书不离手。可见,此时需要考虑的不单是新客流入,用户流失也是关键。
另外,智能家居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比如老年人独居生活需要更智能家居设备来辅助,打工人需要智能化家居来减轻负担。这不是单个智能家电,更不是快消品,实现这种场景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综合布线和安装,调试之后才能完成。因此,不能短时间内带来盈利,不管是不是伪命题、瓶颈,它一直就在那里慢慢成长。
曾经,人们以为智能家居会像高铁一样高速前进,后来却发现是个绿皮火车,即便它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也更多的是依靠是自身的惯性。但是它仍然是在朝着目的地前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定能到达属于它的地方。
声明:文章源自网络,页面展示内容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商会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
文章来源:四川省家俱行业商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四川省家俱行业商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