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3 18:18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青岛经济增长
文章来源:青岛市家居行业协会公众号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未来30年最大的政治,其根本任务就是确保2035年基本实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国未来30年最大的政治,其根本任务就是确保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进程中,大国大城无疑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青岛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第一方阵,其未来的经济增长方略应当以此来谋篇布局。
一、青岛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中的责任担当
据统计,我国现有7个千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和14个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21个超大和特大城市2022年GDP总量占全国比重为14.35%。以这些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城市群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第一方阵,对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带动作用,理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火车头。
根据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的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其重要的量化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按照联合国2019年的标准,目前发达国家的门槛基本上在2万美元,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则是3万—5万美元。根据国内有关机构的预测,未来10年我国GDP年均增速必须保持年均4.8%以上的速度,才能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32000美元的水平。
表1:2035年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增长预测
如果全国2035年达到3万美元,作为中国特大城市的青岛理应担负起相应的历史责任,率先走在全国、全省的前列。初步考虑,其经济增长可按照以下两大预期目标来考虑:一是2035和2050均按GDP占全国比重1.49%,人均GDP是全国均值的1.5倍。二是2035年GDP占全省比重18%,人均GDP是全省均值的1.4倍;2050年GDP占全省比重19.10%,人均GDP是全省均值的1.36倍。
对照上述目标,我们根据1980年代以来青岛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和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的安排,对2035年和2050年青岛经济增长和人均GDP水平做了如下预测(见图1)。
图1:青岛市实现2035、2050目标的经济增长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到2025年,在人口1100万、汇率为6.5的情况下,青岛GDP总量可达到16590亿人民币,年均增速为6%,人均GDP为2.3万美元;到2035年,在人口1200万、汇率为5.1的情况下,经济总量将达到24500亿人民币,年均增速为4.6%,人均GDP4万美元;到2050年,在人口达到1300万、汇率为4.4的情况下,年均增速为3.3%,经济总量将达到40000亿人民币,人均GDP达到7万美元。
从青岛当前经济增长的实际来看,“十四五”保持年均6%的增速、实现预期的目标应该问题不大,关键是2025-2035年这10年和2035-2050这15年,距离青岛2035和2050保持GDP占全国1.49%、人均GDP为全国平均值1.5倍,2035年占全省18.00%、人均GDP为全省1.40倍,2050年占全省19.10%、人均GDP为全省1.36倍的目标要求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距离。
为保证预期目标能够实现,青岛2020年—2035年均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5.19%,2035—2050年均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3.78%。这对青岛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见表2)。
表2:青岛市GDP占比(以当年价格计算)
二、青岛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未来青岛经济增长面临哪些挑战、潜力如何?我们分别从三大需求结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增长动力机制转换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三大需求角度看。2000年以来,青岛经济增长持续保持投资拉动的模式,出口贡献呈现波动下滑态势,尽管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十三五”以后开始增强,但依然远远滞后于投资贡献率。(见表3)
表3:2001-2022年青岛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从不同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看。观察青岛“十五”至“十三五”期间各类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变化可以发现,土地和资本要素对产出的重要性呈逐期下降趋势,劳动力要素在“十二五”时期占据主导地位至“十三五”时期又回归常态,而技术要素对产出的重要性在“十三五”时期大幅提高。这说明青岛的转方式、调结构已收到初步成效,经济发展质量有所改善。(见表4)
从经济增长的潜力空间看。2011年以来,多数年份各类生产要素的增长潜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经济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还有一定距离,表明要素配置存在一定的问题,经济增长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见表5)
表4:“十五”至“十三五”不同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比较
表5:2011年以来青岛各类生产要素潜在增速及经济潜在增长率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转换看。“十三五”时期以来,需求指数的贡献持续下降,而要素指数和结构指数的贡献越来越大,这表明,“十三五”以来新旧动能转换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表6:2015年以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指数比较(%)
为了进一步分析青岛经济增长存在的差距,我们选取深圳和宁波作为对标城市进行了横向比较。由表7可以看到,相对于深圳、宁波,青岛消费和出口的贡献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不高,而投资贡献率及其对经济的拉动则明显高于深圳、宁波。
表7:青岛与深圳、宁波三大需求贡献率及对增长的拉动力比较
进一步深入看,青岛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与国内14城市的比较表明,青岛除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在15个城市居中游外,其他指标都排在10位以后。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企高技术企业数量这些指标,反映的恰恰是一个城市的科技实力、创新水平与发展后劲。
表8:15城市要素利用效率比较(2020年)
注:青岛括号内表示的是在15城市中的排名
从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看。长期以来,青岛经济增长基本沿着1—N、N—X的产业成长模式推进,缺乏0-1原始创新所形成的产业体系。青岛2011至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结构表明,2021年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仅为0.1%,应用研究占比为0.8%,而试验发展占比高达99.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青岛工业企业的发展缺少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颠覆性、原创性创新所支撑,长期停留在低成本的跟踪模仿式科技创新阶段。
图2:2010年-2021年青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使用比较
三、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青岛经济发展方略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其所面临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挑战性前所未有。青岛作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梯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此从根本上支撑和保障青岛经济增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1.创新引领,以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线
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实践表明,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革命性颠覆,这种革命性颠覆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表现形态和构成要素发生了颠覆性变化,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二是各类要素之间的多元深度融合颠覆了传统的生产要素组合和配置方式,人-机-物三元融合加快,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使传统的产业组织形态面临新的裂变;四是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遗传工程等新技术对就业、社会伦理和安全等问题带来重大影响和冲击;五是以生物芯片、脑机接口、ChatGPT、Sora、人类增强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到来,表明传统大机器时代的生产力系统面临终结,算力已经成为大国崛起的关键生产要素。
以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融合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重塑甚至颠覆全球现有的产业形态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一个以人类智慧、智能、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以算力、算法、算数为支撑,以创意、创新、创造活动所表现的先进生产力群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人类社会正在快速从IT时代和DT时代大踏步地迈入AI时代。
表9:IT、DT与AL的比较
智能时代的城市竞争是0—1的食物链顶端的竞争,其一旦形成几乎可以实现对所有行业形成通吃式的降维式打击。现代产业发展已经步入到产业链创新迭代、产业生态圈优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阶段,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新赛道,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唯一选择。
为此,青岛应当从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出发,顺应新科技革命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新趋势,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难点,全力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维此,方能实现换道超车、后发崛起,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2.解放思想,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
2月1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当前,青岛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不仅肩负着党中央赋予建设上合组织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国之重任,而且还担负着引领全省发展“走在前、开新局、当龙头、做表率”的重要使命。因此,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全面解放思想,破除一切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既是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与变革,也是一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比拼。为此,建议青岛市尽快研究提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突破方向、主攻目标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面向2035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战略。
(1)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变革
彻底打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双轨隔离、缺乏联动的“两张皮”体制,建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融合聚变的发展模式。通过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推进青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立法进程,推进“两化、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彻底破除条块分割、部门权责不清、地方山头主义、新产业落地政策等体制性难题。以更大力度改革产业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
(2)全面深化区域协调发展领域中的体制机制变革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过建立不同地区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合理分工的模式,促进资源高效共享,形成大都市区一体化资源配置机制。主动服务国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高效对接济(南)-青(岛)创新发展轴带,统筹优化青岛都市圈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成果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消除区域市场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处理好区域之间利益的平衡和补偿。
(3)全面深化对外开放领域的体制机制变革
更好发挥上合示范区、自贸片区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提升服务领域贸易投资物流文化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聚焦制度创新,立足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实际,精准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强服务领域规则建设,构建高标准服务业开放制度体系。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服务业全产业链、全环节改革开放,优化产业发展整体生态。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4)突破重点领域发展掣肘,全面深化未来发展新赛道的体制机制变革
一是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强化数字基础设施、数据发展环境、数字技术产业、数据融合应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提升“资源化处理—资产化交易—场景化应用”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培育数据资源汇聚在与算力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促进数据资产化交易,借助“数据+ 算法+场景”的融合创新,形成效率提升、资源配置、价值发掘创造的全新增长模式。强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数据应用场景先行区,打造数据开放应用人才聚集高地。
二是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将智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重点,推进全社会智力系统开发建设。发展通用大模型和垂直领域大模型,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输出地。探索建立新型算力中心,优化提升算力供给能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关键基础设施。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研究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均衡、资源配置、知识管理等向智能领域倾斜。
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以“双碳”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加强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深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建设以可再生能源(氢能、核聚变)、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四是重视和发展生物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抢占生物产业发展高地。以生命科学与基因工程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生物制造、生物干预和生物修复,进而在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生态保护等方面形成前沿产业。
五是全力抢占和布局五个未来发展场景。即未来海洋、未来制造、未来交通、未来家居、未来健康。围绕五个未来场景,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扶持一批头部骨干企业,布局若干平台载体,开放一批数字空间,尽快围绕五个场景形成新赛道发展的产业高地。
文章来源:青岛市家居行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青岛市家居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