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0 16:29
惊蛰 | 季节的脚步,从此走进春深处
文章来源:炸鸡皇后官网
民间有谚:“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其意是大自然以雷为号角,鸣醒蛰伏已久的芸芸生命。
民间有谚:“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其意是大自然以雷为号角,鸣醒蛰伏已久的芸芸生命。
“蛰”者,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蛰虫们,难道也懂得“春眠不觉晓”,好好的一场春梦,却被这恼人的惊雷震醒。
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古人有诗云:“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按惯例,我们的老祖宗也像对待其他节气那样,把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但中国是在太大,老祖宗的“惯例”,管不了这么大的地盘。当江南桃花闹春的时候,福州的桃花都已开得慵懒了。而福州在四五月份才能看到的木棉花,在比福州更南的南国,现在已经迫不及待地绽放了一树红花。
二候仓庚鸣。仓庚为黄鹂,《诗经》中仓庚出现三次,分别见于《豳风·七月》、《豳风·东山》及《小雅·出车》。
《诗经》中的仓庚意象,一是物候变化的标志,即春天的象征,二是代表古代嫁娶之候,是婚姻的象征。仓庚大约于仲春之始开始鸣叫,而古人早就留意到这种现象,《逸周书·时训》、《礼记·月令》等书都记载:“仲春之月,桃李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诗经·豳风·七月》则描绘了在春天暖洋洋的阳光下,黄鹂在枝头欢快地鸣叫,姑娘们手提竹筐,采摘桑叶和白蒿的情景。“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就是出自这首诗。
仓庚为什么是婚姻的象征呢?因为据说黄鹂最早感知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了。
三候鹰化为鸠。古称布谷鸟为鸠,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惊蛰到了,就意味着仲春的来临,季节从此将走进春的深处。在乡村,在田野,那些辛勤的农人,锄开脚下历经无数朝代的沃土,拉开春耕的大幕;那些吟春赏景的诗人,也会用浓淡各异的笔墨,继续书写着时代里清新婉转的篇章。
千里莺啼,总是在春风醒转的节气里将生命唤醒,惊蛰,这个令万物为之苏醒为之沉吟的节气,它穿越似水的流年,将月光挂在柳叶清爽的枝头,将芳菲铺满春意盎然的人间。每一个人生,都在这个节气里焕发生机,徜徉理想。
文章来源:炸鸡皇后官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炸鸡皇后官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