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17:35
【睿丁解读】课改:优化重组,弹性改变课时比例
文章来源:睿丁悦读馆官网
学校的课程改革不是修修补补,不是简单地增加一门课程或减掉一门课程,而是针对以往学科偏多、知识中心等问题,着眼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运
最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属于学生动手制作、实验或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也有一定增加。正如人们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大胆尝试、探索,才能提高动手能力,才能培育创新精神,因此,在这个方面适当增加课时是完全必要的。 张弛有度:灵活调整课时长短 为了适应整合、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学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了课时比例,将原来固定的“一刀切式”的每节课40分钟调整为90、60、50、35、10分钟等的大、中、小、微课时。 “基础课时”是35分钟,主要用于整合后的基础性学科的教学,这比原来减少5分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精讲精练,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教学实效性。 “大课时”60分钟,主要用于语文、科学、书法、美术以及一些综合性课程。如语文课,要认字,写字,读文章,交流读书感悟,还需练笔、作文等,原来的每节课40分钟,着实不够用,改为60分钟,师生都感到比较合适。再如科学,每堂课都有实验,需要使用很多器材,学生要积极参与,观察、思辨、假设,动手实践,记录实验情况,报告实验结果等,改为60分钟,进行得就比较充分了。 “创新与实践”、头脑创新思维课(DI)、戏剧、部分品德与社会的综合实践课,是周五下午间周一次,课程性质、内容要求教学时间必须相对长些。小、微课时为10或15分钟,为晨诵、习字等。同时,根据主题课程整合的需要或者儿童生命成长需要,可以整合30分钟和60分钟课时形成90分钟的综合性课程,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综合的课程体验。 大课间为50分钟,变原来的被动做广播体操为主动项目。学生在运动场上,可以整班跑步、跳绳,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体育社团,还可以自主到操场不同的健身区域去,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练习专门的运动项目。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配以不同的课时,体现出了课时的灵活性,而且长短课时相间,也使学习生活张弛有度,富于变化。
尊重主体:个性化、选择性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学校整合后的课程“1”是对学生共性的要求,是重要的底线。“X”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X”课程尤其注重学生的选择性。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或在操场参加晨练微课堂。每周参与一次“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或每周上一次戏剧表演课,或每周上头脑创新思维课等。 体育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要求达到“每天体育三个一”,即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和晨练微课堂、一个大课间、一个自选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轮滑、板球、武术、篮球、健美操、足球等。现在,根据学生、家长、教师等各方面的调研情况,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X”课程达40多个。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参加。 因为课程有了选择性,所有学生对于这些时段的学习和活动兴趣普遍较浓。一天下来,学习和活动紧张有序,但学生并不感到多苦多累,这从他们阳光、灿烂的笑容里可以看出来。课表,让课程活了起来。这个“活”也让儿童活了起来,他们成了课表设置之本、课表制定之源。每一天,儿童的生活都充满期待,因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一张课表。
文章来源:睿丁悦读馆官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睿丁悦读馆官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