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加盟百科 / 【教育制度】幼升小考,家长拷问的是教育的良心

【教育制度】幼升小考,家长拷问的是教育的良心

2024.10.30 18:01

文章来源:睿丁悦读馆官网

摘要:

孔子对教育最高标准的定义是:有教无类!

孔子对教育最高标准的定义是:有教无类!
社会主义教育提倡的标准和基本准则是:人人平等!

可是上海这几天幼升小的民办招生过程中,不少学校竟然以考家长的形式来筛选半夜就来排队报名的学生,让我们不得不对现行的教育制度再次审视。不知道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们怎么想,但这样的讽刺无疑是给了政府、给我们的社会制度一记响亮的耳光。

考家长,不管是考这次引起巨大争议的大多家长完全不会的逻辑思维题,还是考简单的基础知识题,本身就是带有很大的歧视意味的。比如,如果学生的家长是天生残疾无法答题呢?比如,学生的父母本身没有接受过什么良好教育呢?

其实,考试只是转移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而已,更残酷的现实是,很多民办学校真正的录取资格筛选是按照其他标准在操作的,主要的标准是学生家长的权力和金钱。他们看的是学生家长是否有足够重要的社会地位,以及与之匹配的经济实力。这才是目前主要民办学校的教育标准:因财施教。


是不是足够让人无语,社会主义国家日益凸显、抬头的精英教育,提倡的竟然是最不平等的歧视思维,主导的竟然是严格的阶层划分。这对有着大几千万共产党人的中国而言,是想在表达什么?
当然我们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还是以公办学校为核心的,虽然有着严格的学区划分,有着疯狂的学区房经济,但是至少本质上还是相对公平的。可是既然公办学校相对公平,为什么精英阶层要如此打破头的去争民办学校的资格……
对我们的家庭而言,曾经一度也被周围的舆论左右着,被女儿同学的家长群左右着,收集过很多民办学校、名牌学校的资料,甚至用了不少关系,搞定了最好的几个学校的入场券。可是一旦沉静下来反思过后,觉得真没有那个必要,因为这些都是成人的抉择,完全不是孩子的需求。难道真的让孩子在一个阶层固化、从小各种攀比、或者起点就西方化的教育环境里,就能让孩子在将来出将入相、高人一等吗,说到底只不过是成人思想里自我的卑微和不自信在作怪。

因此经过短暂的家庭讨论后,我们决定让孩子就近入学,在一个同学家庭更加多元化、更接地气的学校里去成长,不去比什么起点,不让孩子成为神童进而成为父母口里标榜的荣耀,不让孩子弱小的脊梁被课本压弯。即便我们的童年看起来平凡无奇,只要她快乐了,就足够了。最主要的,是培养她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爱,这才是我们想给她最大的财富。


至于等她成年了,自然有她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成长轨迹。对我们绝大多数为人父母的,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那又何必因为自己的贪欲,去苛求孩子呢。
因此对民办学校考家长的舆论哗然后,虽有不忿,却更多是庆幸,庆幸自己没有迷失在那以己私局限孩子出路的漩涡中去。就算我们的孩子在童年没有钢琴十级,不会口算加减乘除,不能流利的说各种外语,又能如何。

既然现实已经在拷问教育的良心,我们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能对孩子失去了自己的良心。对孩子的教育,追根朔源:她(他)若快乐,我便安好!


相关:《人民的名义》看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宠溺的祖辈!


文章来源:睿丁悦读馆官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睿丁悦读馆官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