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0 04:01
品类塑造未来格局——真功夫创业历程中的三次关键转型
文章来源:餐饮查
在机场与火车站,真功夫快餐店随处可见,如今已实现全国性布局。回顾其发展历程,从“双种子”到“真功夫”,品牌历经三次重大调整,每一次都紧扣品类战略。创始人谭大千近期分享了这一过程中对品类机会的精准把握,揭示了品类选择如何决定企业未来。
在机场与火车站,真功夫快餐店随处可见,如今已实现全国性布局。回顾其发展历程,从“双种子”到“真功夫”,品牌历经三次重大调整,每一次都紧扣品类战略。创始人谭大千近期分享了这一过程中对品类机会的精准把握,揭示了品类选择如何决定企业未来。筷玩思维指出,尽管当前以真功夫为代表的传统中式快餐面临增长压力,其向产业平台转型的举措也折射出行业微利现实,但真功夫之所以能从众多餐饮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中餐连锁的标杆,离不开其对品类逻辑的深刻洞察。
复盘真功夫,标准化能力与时代需求共同拓展了品类边界
餐饮归根结底是商业行为,而商业追求的是规模与可持续性。对餐饮而言,品类所能覆盖的广度,往往决定了企业发展的上限。这种广度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时代趋势紧密相连。严格来说,真功夫的品牌起点应定位于2004年——在此之前,它不仅不叫“真功夫”,主营产品也并非蒸制快餐。
1990年,创始人潘宇海创办了“168甜品屋”,主打甜品、粥品和汤粉,并未涉及米饭类主食。1994年,品牌更名为“168蒸品店”,首次引入“蒸”这一核心工艺,完成第一次品牌调整。1997年,潘宇海成功将电脑程控一体化蒸柜投入应用,攻克了中餐标准化的技术瓶颈,并将公司更名为“东莞市双种子饮食有限公司”,开设首家“双种子”蒸品餐厅——这也成为全球首家实现标准化运营的中式快餐门店,标志着第二次转型。
“双种子”可视为真功夫的雏形:标准化技术已成型,“蒸品快餐”的概念初步建立,广告语“更有营养的美味中式快餐”也已提出。品牌在东莞本地迅速扩张,但2001年进军广州、深圳后,门店长期亏损,主要依靠东莞市场的利润支撑。
2004年,企业确立全新战略方向,正式更名为“真功夫”,完成第三次关键更名。回看这段历程,真功夫的品类探索并非一蹴而就:从甜品屋起步,到蒸品概念萌芽,再到标准化技术成熟,最终通过品牌命名强化品类认知,整个过程历时十余年。尽管曲折,但2004年之后发展迅猛——2005年直营店突破100家,如今门店总数已超500家,稳居中式快餐第一梯队。
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代初正值全球城市化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餐需求激增。麦当劳、肯德基虽已进入中国市场,但其油炸食品难以完全契合中国消费者的饮食习惯。此时,真功夫凭借“蒸”这一健康工艺和标准化能力,恰好回应了市场对本土化、营养化快餐的迫切需求,顺势崛起。筷玩思维认为,品类的延展性不取决于品类本身,而在于其标准化程度。在众多模仿西式快餐的中式品牌中,真功夫真正抓住了“可复制、可扩张”的核心逻辑。

以“营养蒸食”切入细分赛道,用品牌语言强化品类认知
消费者选择餐厅,从来不是因为“标准化”,而是基于口味、价格、健康等实际体验。真功夫的差异化在于聚焦“蒸”这一烹饪方式——相比炒制,蒸食更易实现标准化,也更符合健康饮食趋势。在2000年代初期,国内快餐多为街边小摊,使用泡沫餐盒,卫生与品质难以保障。即便洋快餐门店遍布,消费者对其高油高脂的烹饪方式仍存疑虑,且口味上更偏好米饭配小菜的中式组合。
真功夫顺势打出“营养还是蒸的好”这一广告语,成功将“健康”“营养”与品牌深度绑定。尤其在珠三角地区,“蒸”本就是日常饮食的重要方式,消费者对此有天然认知。当“蒸”出现在菜单上,能迅速唤起味觉联想,从而建立起清晰的品类心智。
然而,在“双种子”阶段,尽管产品模型已成型,品牌却缺乏辨识度。2003年,其在珠三角拥有48家门店,但周边居民对其毫无印象,顾客用餐后也记不住具体菜品,说明品牌力严重不足。
因此,在确立细分品类后,必须通过品牌建设强化认知。真功夫的LOGO与广告语协同发力,效果显著。筷玩思维认为,真功夫早在十年前就无意中契合了当下流行的“品牌即品类”策略。“真功夫”三字中,“真”呼应“真实营养”,“功夫”则借势中国文化符号。当时,功夫电影风靡全球,李小龙成为最具辨识度的文化IP。选择其形象,不仅因其标志性动作易于符号化(如斗篷一披即知是超人),更因他在国际上的高认知度。
数据显示,67.8%的消费者能通过LOGO准确识别真功夫形象。即便后期LOGO中李小龙形象有所弱化,品牌认知依然稳固。通过文化符号的嫁接,真功夫成功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中式蒸制快餐”这一独特位置,与“双种子”时期形成鲜明对比,真正实现了文化与品类的双重占位。

快餐新趋势:去快餐化——后台提效,前厅重体验
快餐曾以“红黄配色+高效出餐”为标志,麦当劳、肯德基乃至早期真功夫皆如此。但2008年后,中国社会心态发生转变,民族自信提升,消费者开始反感过度工业化的用餐体验,更渴望有人情味的服务与空间氛围。
整个快餐行业由此进入“去快餐化”阶段。中式品牌不再盲目效仿西式模式,而是探索本土化路径。真功夫率先行动:摒弃传统“快餐红”视觉体系,改革售卖方式。过去,30多元的套餐被视作高价;如今推出自选模式后,即便客单价升至45元,消费者仍愿买单——价格瓶颈在体验升级中被悄然打破。
筷玩思维指出,中式快餐发展至今,已不能仅靠“快”和“标准”维系增长。80后、90后更重视综合体验,排斥冷冰冰的工业化流程。“去快餐化”并非否定快餐本质,而是优化感知。快餐的核心仍是后台高效、标准化程度高,但前厅需更具温度——通过空间设计、服务互动、参与感等方式提升体验。
正如谭大千所言,未来快餐的新范式是“后台效率更高,前厅服务更人性化”。这一趋势正迎来爆发临界点。筷玩思维强调,“去快餐化”的本质是提升价值感,而非堆砌高成本服务。例如,通过高性价比菜品让顾客感觉“赚了”,或通过自选模式增强参与感,都是低成本高回报的体验升级路径。

没有品类机会,品牌无从谈起。
捕捉品类机会,既需顺应时代潮流,如真功夫提出“营养还是蒸的好”;也需主动创造条件,如其首创中餐标准化体系,并通过品牌命名与视觉系统强化品类认知。在中式快餐稀缺的年代,真功夫精准卡位,迅速崛起。如今,行业进入新周期,真功夫持续迭代,正是“顺势而为”的体现。
可以说,真功夫的成功源于对品类的精准选择与持续深耕,并通过品牌传播抢占用户心智,提前完成全国化布局。品类咨询联合创始人谭大千总结道:“没有品类机会,品牌等于零。”餐饮创业者若在品类选择上偏离趋势,后续再多努力也可能徒劳无功,这将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消耗过程。
文章来源:餐饮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餐饮查,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