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13:03
东北餐饮人打造平价自助披萨标杆,比格比萨门店逼近400家
文章来源:红餐网
一位来自东北的餐饮创业者,凭借高性价比自助披萨模式,成功将比格比萨发展为拥有近400家门店的行业领先品牌。
一位来自东北的餐饮创业者,凭借高性价比自助披萨模式,成功将比格比萨发展为拥有近400家门店的行业领先品牌。

近年来,平价自助餐饮迅速走红,自助小火锅、自助烤肉等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然而市场表现分化明显:部分品牌热度难以维持一年便开始下滑,甚至有新店开业仅15天就无奈关门。在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老牌自助披萨品牌比格比萨(以下简称“比格”)却逆势上扬,持续扩张。
截至目前,比格门店总数已接近400家,2025年新增门店约170家,全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024年的164%。在多数同行收缩战线之际,比格的增长速度堪称迅猛。其背后的成功逻辑是什么?
年轻人争相打卡,比格比萨成自助餐饮新宠
有人称比格为披萨界的“现象级品牌”,即便面对必胜客、达美乐等国际连锁也毫不逊色。
还有一批忠实顾客自称为“比门信徒”,将其视为日常用餐的首选场所。
事实上,自创立以来,比格始终坚持“高性价比”策略,这正是赢得大批忠实用户的核心原因。
2002年7月,比格首店在北京西直门外大街动物园东侧正式营业。彼时,西式快餐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仍属“轻奢”消费,人均百元以上的披萨价格让上班族和学生群体望而却步,通常只在节日或聚会时偶尔尝试。
在此背景下,比格推出39元自助披萨——包含不限量的披萨、意面、小吃与饮品,价格仅为国际品牌的三分之一左右,却提供了更丰富的用餐选择。
这一模式精准击中了预算有限但追求品质生活的年轻人群体,尤其是学生与白领,从而在竞争激烈的披萨市场中开辟出一条独特路径。

随后,比格启动加盟模式,门店数量快速增长。2012年,门店突破百家。但在2012至2015年间,品牌遭遇增长瓶颈,门店规模长期停滞。
为突破困局,创始人赵志强带队赴海外考察,并全面启动品牌升级:聚焦“榴莲披萨”打造爆款,强化产品记忆点;同时优化SKU结构并加快新品更新节奏,以持续激发消费者的尝鲜兴趣与复购意愿。
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品牌势能迅速回升,门店扩张再次提速。
二十多年来,比格在北京餐饮市场稳扎稳打,开出近百店,被众多消费者亲切称为“披萨食堂”“平价自助顶流”。近两年,品牌加速向南方拓展,每到一城常现排队盛况。
今年6月,广州首店开业即火爆全城。有顾客透露,开业当天早上8点线上取号,5分钟内已排到50多桌;还有人在工作日中午到店,仍需等待近一小时才能入座。
值得一提的是,比格年初设定的全年新开120家门店目标已提前达成,扩张步伐远超预期。即便在2026年行业普遍趋于保守的环境下,其开店节奏仍在加快。
从“卖食材”到“卖体验”,比格重塑自助餐价值体系
近年来,“按人头收费、无限畅吃”的自助模式席卷全国,从商场到社区,几乎覆盖所有餐饮品类。烤肉、火锅、日料、甜品等纷纷打出“无限量”招牌。

据红餐大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自助餐市场规模达1290亿元,同比增长7.5%。截至2025年5月,全国自助餐门店总数达6.6万家,较2024年同期净增超1万家。
大量新品牌涌入加剧竞争,不少为抢客流不惜亏本引流,39.9元、49.9元价位的自助餐随处可见。在此过程中,一批靠补贴吸引顾客的品牌迅速退场,也有老牌自助餐厅因无法承受压力黯然离场。
而比格则成为一股清流:客单价虽较20多年前翻倍,却在多轮行业洗牌中稳步前行,成为平价自助赛道中的“长期主义者”。
比格究竟做对了什么?
首先,精简SKU,构建差异化自助模型。
比格的核心优势在于重新定义了“自助”概念,实现了真正的差异化运营。
在创始人赵志强看来,国内90%的自助餐厅本质上是在“卖食材”:无论是海鲜、烧烤还是小火锅,大多只是将原材料简单处理后端上餐桌。顾客关注的是“量”而非“质”,如同在菜市场选购——换一家差别不大。
这意味着此类模式缺乏品牌壁垒与用户粘性,极易陷入价格战泥潭:要么牺牲品质,要么压缩利润,难以持续。
比格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专注打造消费者真正喜爱的产品,而非单纯堆砌食材。
2015年起,比格对门店模型进行全面优化:单店面积由350-400平方米压缩至300平方米以内;产品SKU从数百项精简至138项,并沿用至今。

此举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提升后厨效率、食材周转率及出品稳定性。
有人担心:SKU减少是否会让顾客觉得“不值”?
比格的答案是:把选品权交给消费者,确保每一款产品都具备高人气与高复购潜力。
每个季度,研发团队会推出约40款新品,邀请200位核心粉丝进行盲测评分,筛选出得分最高的10款进入下一轮测试。
第二轮测试在“超级福利体验店”开展,新品接受真实消费检验。结合销量数据与顾客反馈,实行“末位淘汰制”,每两个月完成一次产品迭代。
这套“用户共创+数据驱动”的机制,既控制试错成本,又保障产品的新鲜感与适口性,有效增强用户粘性。正因如此,比格无需依赖低价也能维持高频复购。

其次,以时间换空间,激活淡季客流。
比格门店多位于商场,与大多数餐饮店一样面临明显的客流“峰谷”:周末爆满,工作日冷清。
为平衡波动,赵志强提出“以时间换空间”策略,通过错峰定价与人群细分,将低效时段转化为增长机会。
为此,比格设计了一套灵活的分层优惠体系:周一至周五、周末上午11点前或晚上8点后等低峰期,价格由79.99元微调至75.99元。这一调整既维护品牌定价体系,又引导顾客错峰消费,缓解高峰压力,提升翻台率与用餐体验。
此外,每周设有固定“主题日”:周一为“老人日”,65岁以上享49.99元;周二“男士日”、周三“女士日”均为69.99元;教师节、护士节等职业节日则推出专属福利。
例如,情人节推情侣套餐,开学季重点面向学生群体:工作日中小学生统一69.99元;大学生享专属价(法定节假日除外);“深夜食堂”时段大学生仅需49.99元;大一新生还可享66.99元迎新特惠。
据悉,比格全年策划超30个营销节点,覆盖重要社会与情感时刻。
与简单降价不同,这种策略通过专属权益与情绪共鸣吸引顾客,而非仅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不仅带动营收增长,更提升品牌好感度,形成高粘性复购。关键在于,这些动作几乎未损害利润,反而开拓了增量市场。

第三,突破堂食限制,轻资产布局外卖与自提。
传统自助高度依赖堂食,抗风险能力弱。比格则在坚守核心体验基础上,探索第二增长曲线——发展自提与外卖业务。
2017年推出的Mini披萨(19.9元/个)便是典型代表。它解决了传统披萨体积大、不便外带的问题,也回应了年轻人“一人食不将就”“不想独自吃自助”的心理需求。上线仅8天,北京门店日销破千单,迅速成为爆款。
这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消费场景重构:顾客不再局限于“到店吃”,也能“带走吃”“随时吃”。
更重要的是,自提与外卖依托现有门店厨房与人力体系,无需额外投入,边际成本极低,显著提升单店盈利能力。目前,自提与外卖分别占整体业务的1%和7%。
创始人化身“客服”,以IP效应驱动管理升级
成立23年来,比格历经多轮市场周期考验。在近年餐饮整体承压、众多连锁品牌收缩之际,比格却实现逆势增长。除卓越运营外,深层动力或许源于创始人赵志强本人。
他始终扎根一线,紧跟市场变化,放下身段倾听真实声音,并据此快速决策调整。
2003年“非典”期间,客流骤降、员工流失,营业额跌至冰点。赵志强带领管理层亲自在店门口发传单招揽顾客,艰难渡过危机。
2023年,他注意到抖音上大量用户自发分享“打卡比格”视频,互动热烈。他意识到:用户的表达欲是最宝贵的传播资源。
于是,自2023年6月起,赵志强坚持每日更新抖音内容,至今发布超3700条视频,积累18.8万粉丝,总播放量突破3亿。

△图片来源:比格比萨创始人赵志强抖音截图
他的账号不带货、不直播卖券、也不接广告,更像是一个“创始人日记”。
初期内容多为个人爱好(如打台球),后来逐渐转向门店日常:新品试吃、行业思考、趋势解读,以及巡店实录与员工交流场景。
甚至,他会将巡店发现的问题直接拍成视频公开曝光。这种“自曝家丑”的做法,反而成为建立信任的独特方式。
一次在青岛融创茂老店巡检时,他发现服务、卫生、出品存在明显短板,当场拍摄上传。该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评论区迅速被各地顾客的类似经历刷屏。
面对反馈,赵志强从不推诿:“我马上查”“立刻整改”。
久而久之,他被粉丝称为“客服小赵”,持续深入一线收集用户声音。
他在社交平台毫无“老板架子”,几乎每条留言都有回应。当顾客建议“上XX口味”时,他常回复:“这个建议不错!”“我试试!”
令人惊喜的是,不少“网友许愿款”很快出现在新品测试名单中。
如今,他的抖音评论区已成为高效的“用户反馈直通车”。过去需层层上报的问题,现在通过一条视频即可“秒级直达”,助力经营快速优化。
这种透明机制也对管理团队形成强大“倒逼”效应——任何细节都可能被曝光,唯有持续改进才能经得起镜头检验。因此,区域负责人、督导及总部团队实时关注留言,许多问题尚未上报便已被主动处理。
据悉,那家被点名的青岛融创茂店整改后,月销售额从五六十万元迅速回升至百万元以上,实现口碑与业绩双修复。
对外,赵志强真实、坦诚、负责任的形象极大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如今他巡店时,常有顾客热情打招呼。许多人坦言,正是被这份真诚打动,才一次次走进比格门店。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沫;编辑:王秀清;本文配图由比格比萨提供,红餐网经授权使用;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文章来源:红餐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红餐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