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5 11:25
人物专访刘建国 关于垃圾分类的反思
文章来源:环球加盟
人民群众、社会组织、生产企业只有充分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才能化“旁观者”为“建设者”、化“批评者”为“监督者”。
曾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07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

刘建国教授就垃圾分类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垃圾分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速度和数量取胜的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总体上处在中低端,亟待打破“锁定”,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升级。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但供给结构仍然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中低端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不少高品质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
在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管理”理念主导下,长期以来垃圾处理由政府及处理企业“唱独角戏”,被动满足不断“高速增长”的末端处理能力需求,而人民群众、社会组织、生产企业未能充分参与其中,对垃圾问题相对“无感”,认为垃圾处理与自己无关,干好干坏都是政府的事,缺乏减量和分类的驱动力,也缺乏参与监督的正当性。
只有人民群众、社会组织、生产企业充分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才能化“旁观者”为“建设者”、化“批评者”为“监督者”,进而提高垃圾处理系统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水平,建立政府与民众、企业与民众之间的互信,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为化解垃圾处理设施的“邻避效应”找到一把钥匙。

最后,刘建国教授认为,我们国家应该以垃圾分类为载体,以习惯养成为目标,提升个人文明水平。垃圾分类是个人人文明的培养基。个人文明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的实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也需要人人尽责。对个人而言,不管有多么高远宏大的环保理念,都可以从举手之劳的垃圾分类开始践行。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如果连垃圾分类这点小事都不肯做或做不到,空谈环保理念、抱怨环境污染又有什么意义呢;反之,如果连垃圾分类这种琐事都能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做好,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呢?提升公民素养和个人文明离不开教育。
人物链接:http://www.hqjm.cn/pinpai/11_11001_0_0-0_0_1.html
文章来源:环球加盟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环球加盟,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