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连锁经营 / 2020,苏宁“拐点”已至

2020,苏宁“拐点”已至

2024.02.22 00:20

文章来源:中国零售业博览会

摘要:

中国零售业博览会(CHINASHOP2019)新闻资讯频道可查看零售行业最新动态、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最新研究报告、展会最新进展等第一手资料。

迎来30岁的苏宁,难免需要面对步入中国零售业的“中年危机”。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感慨:“2018年是过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这句话放在2020年的苏宁身上很合适。

作为家电行业的巨头,苏宁去年全渠道销售规模占比约23%,位居第一。而国内家电市场销售规模却整体下滑了2.2%,其中线下销售规模同比降低5.8%。今年疫情期间,格力董明珠表示:2月、3月空调销售几乎为零,两个月就亏200亿。而美的高管30%工资暂停发放,供应商的日子不好过,也预示苏宁的主营业务收入惨淡。

零售赛道上,老大哥苏宁虽然有高客单价的家电优势,并扩张到百货商超等快消品类。但是“曾经不是一个量级”的京东,在销售额和市值上已经甩了苏宁几条街;老对手国美,近期获得拥有6亿用户、“万亿俱乐部”的拼多多输血,明年大佬黄光裕又将回归,虎视眈眈;5年前就结盟站队的阿里,眼下两者的关系却变得微妙。

企业经营中,苏宁把战线拉得太长,物流整合进度迟缓,也让它的多元化扩张面临投资者的质疑。2020年开局就如此难熬,苏宁十余年的雄起会走向拐点?资本浪潮汹涌,友商明争暗斗,苏宁的筹码还够用吗?

卸下直营“包袱”,加速去家电化

马云提出新零售后,苏宁创始人张近东就发明了“智慧零售”概念,近几年的投资动作也都是围绕零售展开,主要是线上的商品品类扩充,和线下的各业态店面布局。

服务品类的转型升级,让苏宁及时跳出家电这一窠臼。在连续几年研发投入增速40%左右的刺激下,美妆、生鲜百货类快消品的比重上升,2019年单一品类营收占比跃居第二,仅次于通讯产品。线上非电器品类商户占比提升至86%,活跃度较高。

从家电扩张到全品类,表明苏宁产品结构的优化。借高频快消品带动客单价较高的家电、3C数码产品销售,2019年商品交易规模达到3787亿,同比增长12.5%,其中线上交易规模2388亿,占比63%,同比增长15%。另外,注册会员数达到5.6亿,年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20.5%。

线上平台的调整,让苏宁在应对危机时,选择余地更多。这次疫情导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0%,但是网上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约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今年3月份,苏宁依托推客、小程序等,线上订单同比增长3倍,到家业务贡献率增幅明显。

线上商品品类的突破,是苏宁拿到手里的筹码。但是线下投入的收成却良莠不齐,导致2019年商品销售额增速,同比下滑接近30%。

2019年苏宁收购了37家万达百货及家乐福中国80%的股份,四季度家乐福营收900万,实现扭亏为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苏宁线下赋能有效。不过运营效率的积弊在短期内压缩了盈利空间,与焕发“第二春”的永辉超市相比,仍有差距。

苏宁直营店和加盟店的数量变化,在2019年大相径庭。直营店从2368家变成833家,一下砍掉三分之二。零售加盟店则增加一倍以上,变成4586家,按照规划2021年要达到12000家。

苏宁直营门店的锐减,意味着它将“抛弃”重直营路线,弱化了固有的壁垒,但也解放了部分现金流,尤其遭遇疫情后,2019年丢掉包袱无疑是最幸运的决定,否则门店租金、柜员等运营成本,就可能让苏宁痛不欲生。

而零售云加盟店的获客成本、运营费用由加盟商承担,苏宁只负责供应链和物流支持,这些方面又是其本来就在投入的方向。目前主打下沉市场的加盟店,收入贡献占比较低,但随着后端供应链打通,应该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当品牌变成直营引导、加盟为主的门店模式后,也更像一个电商零售平台。

另外,因股权内部转让,被剥离报表的苏宁小店项目,原本是苏宁重点投入几十亿孵化的社区新零售业态,结果却没有带来销售额和利润的正向增长。相比入局较早的天猫小店、京东便利店,苏宁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一是近几年风口下的门店投资,导致线下商超、便利店整体数量和流量触达天花板,到店客流增长疲乏且转化率不高。苏宁错估了线下市场承载力,带来部分“门店泡沫”,坏账和后遗症拖累明显。

二是短期内依赖大规模投资,刺激营收不现实。仅一年,苏宁小店就从个位数暴增4000多家,后端仓储、供应链需要时间来打通,在此之前,小店释放的效率、利用率和数量不成正比。触底反弹尚没有数据能够佐证。

疫情加剧了门店的窘境。用户不敢花钱,大家电非刚需,又涉及安装售后,消费拉动很困难。苏宁披露,今年一季度预计亏损4~6亿。在这种压力下,苏宁剥离亏损项目,避免战线拉得过长,也是一种补救措施。

底盘重组,巨亏阵痛

苏宁的商品交易规模已经落后于淘宝天猫、京东和拼多多。市场竞争中,淘宝天猫有先发优势;京东自营形成平台流量,开放物流、金融给第三方;拼多多靠着低价拼购和百亿补贴,裂变式增长。而苏宁的能力体现在哪儿?

张近东在谈到苏宁变革方向的时候,有过一番论述,其中提到:苏宁的产业互联网逻辑,是供应链的能力和物流服务的基础设施。

截至2019年,苏宁物流拥有仓储及相关配套面积1210万㎡,快递网点25881个,已在44个城市投入运营57个物流基地。这些门店之外的“底盘能力”正影响着零售模式的成败,尤其是在中大件物流及后服务能力上,能为苏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为了实现对供应链和物流的掌控,苏宁走的也是和京东一样自营的路子。但两者之间在仓储和配送端又有些不同。苏宁以轻资产模式运营,重在仓储、干线,大件配送为主;京东以重资产模式运营,服务对象以C端为主,小件配送效率较高。

由于错过电商发展的红利期,眼下苏宁物流投资承压较大。2019年营收为33亿,亏损10亿,重金收购的子公司天天快递营收为21亿,亏损达18亿。整个物流营收占比只有1.8%,虽然不能以物流亏损断定电商业务的发展,但效益产出上,苏宁物流的利用率还待提高。

出于降低运营成本的考虑,苏宁将部分仓储出售给物流地产基金,盘活存量资产,加快了资金的循环。同时,2019年第三方商品交易规模803亿,同比增长37%,小件快递随着第三方渗透率提升也会有增长。这也将增强苏宁服务B端客户的能力,像阿里零售通、京东新通路和中商惠民网一样,扩大营收基本面。

疫情把人、货、场的距离隔开,联结各端的供应链变得更重要,同时暴露出那些虚弱乏力的商业模式和捉襟见肘的资产负债表。而少数大公司将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数据显示,一季度电子商务服务投资增长40%,主要流向头部品牌。

随着基础供应链建设和产品结构调整,苏宁能够降低中间成本,提高全渠道同产品的盈利能力;线上商品优惠活动更受关注,容易吸引用户消费;快速响应和高效运转的内生动力,也会优化供需匹配度和采购生产配送的合理调度。

通过后端供应链和物流,恢复门店营收增长这是有可能的。从动手的角度,资本不不应该流到别的地方,要加快进度,至于多长时间才能实现根本上的转变,在接下来的复苏周期三到五年,可能是苏宁转换和过渡的关键期,而且对于和阿里之间关系变化,或许也将发生。

“拼美”联盟,激发“阿苏”进攻?

阿里的体量越来越大,市值几乎是苏宁的50多倍,淘宝天猫的销售额也是苏宁难以超越的大山,但是苏宁一直不甘心只以“阿里马仔”的形象存在,张近东有更大的野心——上位,成为零售市场的一极。

张近东高调宣布过苏宁2020年的目标:交易额达到4万亿、线下门店达到2万家,全渠道高于互联网转型期两倍增速。

一个目标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着它与所有利益方的共同诉求是否相安无忧,否则口号喊得再响,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尤其,对于“绑定”在阿里阵营的苏宁,它想重新上位,不得不考虑二股东阿里的态度,毕竟淘宝天猫和苏宁的零售业务同样存在竞争。

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曾公开表示:“阿里投资苏宁并不意味着双方没有竞争,在合作上是求同存异......在某些产生利益冲突方面保持各自合作距离。”事实上,合作只局限在物流资源、流量互换和第三方采购领域。

阿里与苏宁结盟,最初的目的是打击京东。在腾讯入股京东后,阿里更需要防止被竞争对手形成钳制之势。另外,阿里想要构建综合品类的大零售,有着大量优质家电供应商和线下大件物流的苏宁,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板块。随着直播电商、外贸电商带来新增量,在C2M模式下,苏宁或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苏宁和阿里有着深层次利益互换的可能,为苏宁实现在“智慧零售”时代上位,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这两年,苏宁主动向腾讯示好,卖掉部分阿里股票,套现150多亿,又让两者之间的关系受到外界猜疑。

张近东在谈到产业互联网逻辑时,认为腾讯更多是从数据这个基础层面去做的,它给你提供一个小程序平台,零售业务以你为主。阿里则线上的流量、客户是它的,线下的执行,企业、商品是你的。对于想干一番大事、造极上位的苏宁,阿里给的自主权或许小了。

此外,大树底下不长草,阿里的内部机制也在不断同化、削弱苏宁,苏宁平台的独立属性和发展空间受到压缩。这些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不由得苏宁不生出别的心思。

腾讯曾向苏宁抛出过橄榄枝,但张近东不愿让人控股苏宁,当场回绝了。管中窥豹,即便阿里不援手,有野心、要面子的张近东,在苏宁上位这个目标上不会妥协。哪怕要付出平台的沉没成本,也要置换筹码。

2020年,可以作为一条界线。表面上零售市场格局可能并无重大的动荡,但是对苏宁的未来却有它特别重要之处。如果苏宁无法作出积极的创造,那么它的尴尬位置将是不可逆的,或许会进入中长期衰退的通道。

(来源:鲸商(id:bizwhale)作者:刘瑞龙)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系为零售人提供知识支持。我们尊重版权,除非确实无法确认,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十分抱歉。如有标注来源错误,烦请联系我们协商解决。

展会咨询

孙先生  13146789310  sunke@ccfa.org.cn

孙先生  18032610878 sunmingqi@chinashop.cc

商务合作

赵女士 18701393158 zhaoyz@chinashop.cc 

2020年有哪些展会1587698008630961.jpg

文章来源:中国零售业博览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中国零售业博览会,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表评论 (0)
0/200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