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11:40
中佛双城记:从友好近邻到战略伙伴
文章来源:中山市家电行业协会公众号
提示:点击上方"中山家电"↑免费订阅本刊CFP供图 中山、...
提示:点击上方"中山家电"↑免费订阅本刊
CFP供图
中山、顺德,一水相隔,唇齿相依。
30多年前,两座城市同时跻身“广东四小虎”之列,并就此走上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10余年前,两地因为家电产业开始了自发的民间交流;世易时移,民间自觉上升为政府的行动。
而今在珠西装备制造产业带的大战略中,两座城市即将实现更紧密的相拥。11月4日,佛山市长鲁毅率顺德区党政代表团到访中山,并签订了《中山佛山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龙建刚认为:中山佛山同城化比其他地方更具有优势。
南方日报记者 郑平 何伟楠
融合起点 巨头震荡,小企业崛起
一位资深企业管理专家曾提出一个观点:大企业会因为种种原因衰退、甚至倒下,但巨头所集聚的技术、人才将会在行业内持续发挥影响。大企业骨干所创办的新生企业,也在另一个维度延续大企业的生命。
在中国家电行业,顺德科龙素来被认为是“黄埔军校”。2002年科龙的一场剧变促使一批骨干离职,也为如今中山北部的家电产业带播下了火种。
位于南头镇的奥马电器公司,如今已是冰箱行业的巨头。该公司内的一张老照片,将时间带回13年前。照片上,时年55岁的蔡拾贰站在一片荒地上踌躇满志。这一年,已担任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冰箱分公司董事总经理的蔡拾贰,因经营理念与科龙高层不同而离职,科龙冰箱公司团队包括姚友军等多名核心成员一路追随。
就在蔡拾贰买下南头这块土地的同时,杨广良也从科龙集团旗下的配件公司辞职。最终,杨广良的脚步在细滘大桥南端停下,在东凤镇同安村租下了600多平方米的民房作为广东伊莱特电器最初的厂房。
“科龙系”进军中山的同时,顺德家电巨头美的、格兰仕也开始在中山布局。
2004年底,美的集团将赖以起家的业务——电风扇生产基地整体迁往中山东凤镇。短短5年间,该基地电风扇年产量达到3800万台,东凤镇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电风扇基地。2005年,格兰仕集团也在中山黄圃镇落下一枚棋子,成为黄圃小家电产业基地的先声。
蔡拾贰与杨广良不约而同选择在中山创业,背后的原因很简单:10多年前,顺德已云集了美的、格兰仕、万家乐等家电巨头,杨广良和几个股东筹集的资金有限,这让他们感觉留在顺德有点“自惭形秽”。
“离开科龙后,原本还是希望能在顺德另起炉灶办工厂。但当时在顺德已经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即便是能找到,地价也已经很高。”广东奥马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姚友军说。
当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顺德已经成为全国家电产业的核心区,土地资源紧缺逐渐成为家电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而一水之隔的中山北部镇区,还处于大规模工业化的前夜。南头、东凤、黄圃等镇区所开出的招商扶持政策,正是顺德企业所梦寐以求的。
产业共融 中顺共建家电“南极”
回溯源头,中山北部片区家电产业带的起步和发展,与顺德家电产业的繁盛和外溢密不可分。近20年来,中山以“上游供应商”“产业外溢承接地”的角色,对接顺德家电产业,逐渐走向产业成熟。如今家电企业沿105国道绵延了中山北部5个镇区,已经成为中山一大产业支柱。如果将中山顺德两地家电产业叠加,将是中国家电产业版图上最耀眼的一极。
姚友军表示,顺德和中山家电产业的发展、延伸、融通,主要是因市场因素诱导而自发形成的。顺德是中国家电产业的核心区域,这个区域不断壮大后,家电产业就会以顺德这个核心为原点,不断地向周围辐射,让整个产业链彻底共享上下游资源。
“先是零部件供应商的转移,配套资源由顺德流向中山。转移的过程中,中山北部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又滋生了新的家电制造企业。对于产业链来讲,这是一种受市场经济支配、自然的分步骤迁移。”姚友军说,以奥马的创立为例,最初创业团队从顺德来到中山,就是看中南头距离顺德近,可以共享顺德上游制造商资源。而奥马在南头建立后逐渐壮大,又吸引了更多的零部件供应商不断转移到南头。这种自发的互动过程,让中山和顺德家电产业成为一个整体,不可割裂。
“我们的会员企业中,至少有1/3是顺德企业家创办的。”在中山市家电协会秘书长李文霞看来,中山北部镇区早已与顺德融为一体:“感觉就是同一个区域,并不是两座城市。”
在李文霞的朋友圈内,大部分好友都是中山顺德两地家电企业的高管。几天前,李文霞在微信上分享了一个质量管理培训预告,很多原本不认识的顺德企业也辗转托人申请听课名额。
与位于南头镇的奥马电器一样,位于东凤镇的广东伊莱特电器也带有鲜明的“顺德基因”。该公司董事长杨广良,也曾是科龙集团配件工厂的中层。在2002年那场震荡中,杨广良被迫开始了创业之路。
“顺德是中国小家电的发源地,培育了很多行业巨头。”杨广良说,当初选择来东凤,除了“面子”上的考虑外,还因为当时顺德的工业用地紧张,租金、工资等运营成本较高。相比之下,中山更适合初创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但10多年过去了,中山顺德两地企业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一个例证是,2014年伊莱特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成为国内智能电饭煲行业的领军企业。同期创业的奥马电器,其冰箱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双城生活“从来没有感觉到了另一个城市”
产业的外溢,也带动了人才和商业的流动,来自市场的带动,正是区域一体化的必备条件。不久前的一份统计显示,在中山外来企业联系人手机号中,17.31%归属地识别为佛山。这表明,珠三角城市中,佛山企业在中山的产业植入度最高。
南头镇政府相关负责人透露,南头镇目前近三成企业家和员工都是顺德人,每天约一万人往返顺德和南头两地。两地之间的家电产业发展,也已经逐步形成了资源互通、产业互补的良性秩序。但是两地的交通对接,将是两城一体化面临的首要问题。
“我们都住在容奇、桂洲,最远的也就在大良。隔了一条河,从容奇到南头10公里之内,从大良过来也就15公里左右。所以对我们来讲,来南头并不会感觉是去另一个城市。”姚友军介绍,奥马公司目前大部分高管和员工,都住在顺德,每天往返于南头和顺德之间,使用的电话也都是佛山的号码。
顺德和中山北部被桂洲水道阻隔,两地靠南头大桥和细滘大桥联通。长期以来,两地经济、文化等交流都十分密切,但是“夹缝”区域的对接交通路况较差却处于“两不管”的状态。10多年来,杨广良与其他几个股东每天会准时在容桂和东凤两地来回,但他“从来没有感觉到了另一个城市”。
美的环境电器运营和人力资源总监朱端明介绍,目前该公司大部分管理层还住在北滘,公司每天有三四部大巴车往来于东凤和顺德之间。主要原因,是员工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在城市化进程中,北滘、容桂等镇街已远远领先于中山北部镇区。
在中山美的,如今也已大力推进本土化战略。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尽量从中山本土招聘,鼓励员工在东凤本地买房置业。“要做一个合格的企业公民,就要主动融入本地社区,承担企业责任,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朱端明说。近年来,中山美的通过本土化采购,已经尝到了甜头。
这种本土化的策略,还集中表现在人才引进上。几个月前,美的由于技术改造需要招聘100名基层管理人员,刚开始朱端明对于能否在中山招齐员工并没有信心。但两三个月过去了,中山美的很快就招到了100多人,中山本土员工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也让朱端明非常满意:“这说明中山这几年的职业教育走得很快,能够很好适应企业的转型升级。”
企业期盼
行政服务亟待有效连接
11月4日,中山市与佛山市签署了《中山市与佛山市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市拟加强对中山北部片区和佛山顺德南部片区的交通一体化对接,近期重点加快推进G105国道跨桂南路、顺德容桂外环路对接中山加六线项目建设,并谋划对接两市轨道交通。对接中顺两地交通,成为中佛推进同城化的首要内容。
中山市天隆燃具有限公司员工邓志朋家住顺德容桂,每天需要驾车往返于中顺两地。在两地签署协议之前,邓志朋已经提前感受到顺德推进中佛同城化的主动。数个月前,位于顺德境内的细滘大桥、南头大桥下桥处破损路段,已启动路面重修。10月份,工程完工,路面交通顺畅了很多。
今年以来,开放成为顺德启动新一轮战略发展的核心主线。对于顺德传统中心区的东部而言,近年来由于受用地瓶颈和产业转型等因素制约,不少家电企业被迫外迁寻找发展空间。顺德希望通过开放对基础设施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加大“内畅外通”的交通设施和重要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构建起与周边城市互动的大开放格局,充分发挥产业和区位上的优势。
“同城化对于两个城市的制造业发展,肯定是一个利好。”姚友军表示,改革开放以后,自由开放的市场环境,让中山、顺德两地的家电产业共享资源、共赢发展。但是各地市为了保自身资源不至于外溢,分别按照各自行政区划来设定基础设施供给和行政资源配置,这导致两地在基础设施和行政服务方面,缺乏跨区域的有效连接。两市的产业扶持政策、税费制度、行政审批制度各成体系,在两地家电产业已经高度融通的背景下,给企业的发展和竞争造成了不公平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更看重的,则是两地之间的行政资源共享。两个行政区域之间存在的行政壁垒,是否能够破除,是推动中佛同城化不可回避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如此紧邻的产业区域,我们希望不管属于哪个城市行政区域,企业所享受的政策环境都一样,这样才利于企业的发展。”姚友军说,经济决策一旦受制于行政因素,则对经济发展形成不利因素。推进同城化,不仅需要整合两地的市场要素,还要打通区域行政壁垒,共享两地优质的行政资源,才能积极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来源: 南方日报)
文章来源:中山市家电行业协会公众号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中山市家电行业协会公众号,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