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10:02
25亿!又一国际餐饮巨头转让中国业务!
文章来源:红餐网
汉堡王中国业务正式易主。
汉堡王中国业务正式易主。
继星巴克之后,汉堡王中国也宣布“出售”控股权。
近日,汉堡王母公司RBI集团与国内私募机构CPE源峰联合宣布,双方将共同组建一家名为“汉堡王中国”的合资企业,全面负责汉堡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运营。
根据协议内容,CPE源峰将投入3.5亿美元作为初始资本,并获得新公司约83%的股权,RBI则保留剩余17%的股份。该交易预计在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交割。
入华二十年,汉堡王与头部品牌的差距持续扩大
据RBI集团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汉堡王中国当季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0.5%,系统总销售额环比稳步回升,达到约1.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2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年第二季度,其同店销售才终于止住此前连续多个季度的下滑趋势。
实现这一阶段性改善的关键举措之一,是主动关闭表现不佳的门店。今年6月,汉堡王中国公开表示将优化门店网络,关停部分选址或运营不理想的门店。截至三季度末,其在中国的门店总数为1271家,较上半年减少了196家。

△图片来源:汉堡王中国官方微博
事实上,与同样主打西式快餐的麦当劳、肯德基相比,汉堡王在中国的发展始终未能跻身第一梯队。
2005年,汉堡王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但此后七年仅拓展至50余家。2012年,土耳其TFI集团获得中国区独家运营权后,通过放开加盟迅速扩张,在六年内将门店数推高至约1000家。
2018年底,时任汉堡王中国CEO Ekrem Ozer曾立下目标:三年内新增1000家门店。
然而这一愿景并未兑现。汉堡王中国的门店数量始终未能突破2000家大关。自2023年起,其连续两年未达成管理层设定的扩张目标,2024年甚至出现门店数量负增长。

△图片来源:汉堡王中国官方微博
除规模受限外,其经营表现亦显疲态。
财报数据显示,汉堡王中国系统销售额从2023年的8.04亿美元,降至2024年的6.68亿美元,2025年前三季度进一步下滑至4.81亿美元。
尤为突出的是,2024年其单店年均销售额仅约40万美元,在全球十大市场中垫底;即便是排名倒数第二的巴西和土耳其市场,单店年收入也高达100万美元。
与此同时,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日益拉大。
目前,肯德基在中国门店已超1.2万家,麦当劳逼近8000家并冲刺万店目标,而汉堡王中国门店不足1300家,规模尚不及对手的六分之一。不仅落后于“麦肯”,与本土品牌相比也相形见绌——华莱士门店接近2万家,塔斯汀亦突破1万家。
源峰入主后,汉堡王与麦当劳成“中信系”关联方?
为扭转颓势,RBI集团提前终止了与原运营商的合作。
TFI集团曾在2017年披露,其于2012年获得汉堡王中国特许经营及独家开发权,有效期至2032年6月。但实际合作在2024年10月便已启动终止程序。
今年2月,RBI以1.5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5亿元)的价格,从TFI集团及笛卡尔资本手中回购全部中国业务股权,意味着TFI的独家运营权提前七年终结。
随后,RBI迅速启动寻找具备本土化能力的战略伙伴,并组建全新中国管理团队,成员包括来自百胜中国、麦当劳、星巴克等知名企业的前高管。

△图片来源:汉堡王中国官方微博
在10月30日发布的Q3财报中,RBI将汉堡王中国列为“待售资产”,释放明确出售信号。CEO Joshua Kobza在业绩会上透露,他已于9月在上海与多位潜在投资者会面。
此前彭博社报道称,红杉中国与CPE源峰曾参与竞购。最终胜出的CPE源峰背景如何?
CPE源峰是一家深耕消费领域的私募基金,曾投资蜜雪冰城、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等现象级品牌,展现出对本土消费趋势的敏锐洞察力——这正是汉堡王中国当前亟需的能力。
根据公告,CPE源峰的首期资金将用于门店拓展、品牌营销、菜单升级及运营体系优化。此外,汉堡王中国旗下全资子公司还签署了一份为期20年的主开发协议,获得中国市场汉堡王品牌的独家开发权。

△图片来源:汉堡王中国官方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CPE源峰前身为2008年成立的中信产业基金,2023年更名为北京源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目前中信证券为其最大股东,持股35%。
从股权结构看,CPE源峰与主导麦当劳中国运营的中信资本同属“中信系”投资平台,使得汉堡王中国与麦当劳中国形成间接关联。
业内分析认为,CPE源峰或将借鉴中信资本改造麦当劳中国的成功经验,依托其本土资源网络,解决选址、供应链及运营效率等核心问题。
根据双方规划,未来十年内,汉堡王中国门店数量有望扩展至4000家以上,约为当前规模的四倍。
国际餐饮品牌密集调整中国战略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际餐饮企业选择出让中国业务控股权,由直营转向合资或特许经营模式。
继2023年赛百味将中国业务交由富瑞食运营后,上周星巴克亦将其中国业务60%股权出售给博裕资本,意在借助更熟悉本地市场的合作伙伴,应对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

△图片来源:星巴克中国官方微博
在中国市场快速迭代的环境下,传统跨国企业的决策链条长、响应慢,难以匹配本土对手的节奏。独立运营或引入本土资本,正成为突破“水土不服”、实现深度本地化的关键路径。
例如百胜中国,2016年从母公司分拆并在纽交所独立上市,其2023年及2024年财报均创下营收、利润与门店数的历史新高,印证了本地化独立运营的有效性。
达美乐比萨中国运营商达势股份于2023年登陆港交所,新市场屡创全球纪录:沈阳首店开业198天销售额超3100万元,刷新全球年度销售纪录;邯郸首店单日销售额突破54万元、订单超6000笔,再创达美乐全球单日新高。
同属RBI旗下的Tim Hortons中国业务,则于2022年通过SPAC反向并购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咖啡SPAC第一股”。
此类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赋予中国业务更大的自主权,使本土团队无需事事请示总部,可在产品开发、定价策略、门店布局等方面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未来,汉堡王中国与星巴克中国将如何推进本土化战略,红餐网将持续追踪报道。
作者:卢子言;编辑:王秀清
文章来源:红餐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红餐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