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1 10:03
日本餐饮品牌在中国市场持续吸金?
文章来源:红餐网
日料正加速推进本土化进程。
日料正加速推进本土化进程。

日本餐饮品牌依然在中国市场实现强劲盈利。
近期,寿司郎母公司公布了最新财报。截至9月,该集团销售额与营业利润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分别增长19%和54.4%。
财报特别强调,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多家门店持续刷新单日销售纪录。
这一数据与市场实际表现高度吻合。在线下,寿司郎与滨寿司已成为商场中的“排队热点”,“排队数小时”“排号超千”等话题频繁登上社交平台热搜。
“寿司双雄”的火爆,不仅点燃了消费者对日料的热情,也促使一批本土寿司品牌加快扩张步伐,连海底捞也顺势推出自有寿司品牌。与此同时,更多日本知名餐饮品牌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共同推高温热潮,使日料品类热度达到新高。
提前半个月预约仍一席难求!众多日料品牌降价抢占中国市场
通常难以想象,一个平价连锁餐饮品牌的座位会被提前14天全部约满。
据寿司郎小程序显示,其位于上海的中山公园龙之梦店与环球港店将于12月6日同步开业,并于11月7日开放预约。截至11月20日,这两家门店在12月6日至19日期间的所有营业时段均已显示“客满”。

△图片来源:寿司郎小程序截图
事实上,平价寿司品牌在上海并不稀缺。大众点评数据显示,“寿司双雄”之一的滨寿司已在上海开设30余家门店,另有9家处于筹备阶段。
回顾过往,滨寿司早在2014年便进入上海市场,但此后多年扩张缓慢,热度远不及当前。同样,寿司郎于2021年在广州开出中国大陆首店,虽饭点常需排队,但当时尚未形成现象级热度。
2024年,寿司郎北京首店开业即引发轰动,真正将其推向“顶流”。彼时,“排队数小时”“排号上千”频频见诸报道。与此同时,滨寿司也被发现成为多个商场的“排队王”,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称“等了3小时”。
在此背景下,两大品牌均表示将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开店节奏。
同年,一批日本餐饮品牌开始布局中国,部分甚至设定了“百店计划”。
例如,曾于2020年退出中国市场的“和民居食屋”,于2024年以新品牌“鸟美罗”重返深圳。目前,该品牌在内地运营3家门店,包括深圳的“和民·鸟美罗串烧居酒屋”及上海的两家“和民烧鸟串烧居酒屋·三代目鳥メロ·深夜食堂”。
日式拉面连锁“寸屋拉面”去年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并计划未来在中国拓展超200家门店。截至目前,其已在上海开设5家门店。
同为拉面品牌的“町田商店”于2024年9月落地内地首店。其母公司日本Gift控股曾表示,目标是在2028年前将海外门店增至100家,其中30至50家将布局中国。目前,该品牌已在内地开设3家门店,另有1家正在筹备中。

△图片来源:町田商店大众点评店铺
今年以来,拥有60余年历史的日式拉面品牌“环七·土佐子”在上海开出中国首店;居酒屋品牌“鸟贵族”也在上海落地首店,目前已开设6家。其运营公司Eternal Hospitality Group社长大仓忠司近日透露,计划今年内新开7家、明年再开17家,长期目标为100家门店。
本月,吉野家集团旗下日式拉面品牌“Kiramekino Mirai”以“煌面屋”之名在中国开出首家海外门店。据日经中文网报道,该品牌未来拟通过特许经营模式进一步扩大在华布局。
日本餐饮集团借“失去的30年”经验席卷中国市场?
过去几年,日料行业经历多次起伏。
疫情初期,堂食暂停叠加“生食”潜在风险——因新冠病毒可通过高温灭活,而生食被认为存在感染隐患——导致日料经营雪上加霜。
堂食恢复后,日料短暂回暖,但2023年8月“核污染水排海”事件再度重创行业,大量门店客流锐减、营收腰斩的报道屡见不鲜。
如今,日料却再度成为热门赛道。

△图片来源:红餐网 摄
回看这些关键节点,日料经营策略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疫情期间为缓解顾客对生食的担忧,许多门店增加了炙烤类菜品比例。
又如“核污染水”事件后,消费者逐渐意识到,日料食材并非全部来自日本。热门产品如三文鱼多产自挪威、俄罗斯,鳗鱼则主要来自广东、福建等地。寿司郎母公司FOOD&LIFE大中华区执行董事荒谷和男曾透露,早在进入中国市场前,寿司郎就已与广东顺德的鳗鱼工厂长期合作,甚至日本本土使用的鳗鱼也源自顺德。
这场“食材产地祛魅”为日料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消除“产地焦虑”后,消费者对日料的主要顾虑仅剩价格。而此轮入华的日本餐饮集团,恰恰以高性价比打破这一心理门槛。有业内人士指出,许多消费者仍视日料为“高端消费”,而寿司郎以亲民价格满足了“少花钱、吃得好”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批积极布局中国的日料品牌,背后多为日本知名餐饮集团。如寿司郎母公司FOOD&LIFE、滨寿司与食其家母公司泉膳控股,均是在日本“失去的30年”中成长起来的企业。
彼时,日本经济陷入通缩,消费者趋于节俭,餐饮市场内卷加剧,价格战频发。在此背景下,一批以性价比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脱颖而出,除上述餐饮集团外,还包括优衣库、萨莉亚、7-Eleven等。
这些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强化数字化管理,精准聚焦消费者真实需求,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实现高性价比,逐步成长为全球知名品牌。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今,受日元贬值及本土市场增长乏力影响,这些日本餐饮集团正将成功经验复制到中国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观察可见,近两年入华的日料品牌普遍主打性价比。寿司郎、滨寿司自不必说,町田商店、煌面屋均采取“降价入华”策略——其在中国定价低于日本本土;鸟贵族则以平价烧鸟切入市场,大众点评显示其上海门店客单价为90-104元,低于当地同类门店普遍超100元的水平。
对此,大仓忠司直言:“中国消费趋冷,通缩趋势增强,像我们这样在日本‘通缩环境中胜出’的企业,正迎来巨大机遇。”
本土餐饮巨头入局,日料加速“本土化”进程
不过,大仓忠司也指出,中国企业同样在推行性价比策略,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规模扩张将成为关键。“在中国,即便成功也会迅速被模仿,必须重视扩张速度,建立领先优势。”
正如其所言,本土品牌正积极发力。
海底捞旗下寿司品牌“如鮨寿司”的开业,被视为本土巨头正式进军日料赛道的标志。

△图片来源:海底捞
从模式看,如鮨寿司全面对标“滨郎”组合:产品定价分为8元、9.9元、15.9元、19.9元、28元五档,SKU近200款,采用回转寿司、大屏点餐、传送带传菜等模式。价格方面,其客单价约88元,低于寿司郎(120+元)和滨寿司(90+元)。
在体验相近的前提下,价格优势对消费者极具吸引力。据《证券时报》报道,如鮨寿司周末单日平均接待800至1000人次,翻台率可达8轮。
业内普遍看好海底捞此次尝试,认为依托其成熟的组织体系与供应链能力,本土日料品牌完全具备与日本成熟餐饮集团抗衡的实力。
谈及供应链,当前市场更关注的问题是:若日本水产品再次被禁,是否会影响日料行业?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否有新禁令,日本食材在中国日料餐厅中的使用比例都在持续下降,“本土化”已成为不可逆趋势。原因在于,本土日料供应链日益完善,从食材到调味品均已形成成熟供应体系。
以三文鱼为例,除进口自挪威等地外,国内企业如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已构建起从养殖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2025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24年中国三文鱼养殖产量达5万吨,连续四年增长。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贝类方面,大连沧海笑食品、獐子岛等已成为国内外众多餐饮品牌的供应商。今年6月,寿司郎还与獐子岛联合推出“大盛帆立贝天妇罗”“海参海苔包配柚子醋冻”两款联名产品。
鸡肉类产品领域,正大、泰森、大用食品等大型肉鸡企业均设有日式料理专用生产线,提供唐扬鸡块、三番鸡块、日式照烧脆骨丸等产品。
总体而言,作为在中国发展多年的成熟餐饮品类,日料仍契合消费者需求,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日料品类发展报告2025》指出,2024年下半年起日料市场逐步回暖。红餐大数据预测,2025年中国日料市场规模或将回升至700亿元。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土食材”或将成为日料品牌吸引消费者的新亮点。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王璐;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文章来源:红餐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红餐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