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2 10:04
闭店率超八成!2025年餐饮业四大“伪风口”深度起底
文章来源:红餐网
没有哪一种模式能一劳永逸,也没有哪一个品类能靠“跟风”站稳脚跟。
没有哪一种模式能一劳永逸,也没有哪一个品类能靠“跟风”站稳脚跟。

十家新开门店中,七家撑不过三个月,整体闭店率逼近80%。进入2025年,餐饮市场涌现出不少被包装成“爆款”的创业项目,表面风光无限、扩张迅猛、人人看涨,实则生命周期极短,短短数月便集体崩盘,留下大量亏损的创业者和满目疮痍的市场。
基于行业数据与实地调研,红餐网梳理出今年最具代表性的四大餐饮“伪风口”,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披着“趋势”外衣的短暂泡沫。
干蒸菜:开店如潮退场更快,设备转手都无人问津
年初以来,全国多地突然涌现大量以“顺德干蒸”“宁波干蒸”为名的餐厅,人均消费从十五元到四五十元不等,主打“不加一滴水”“还原食材本味”“拒绝预制菜”等概念,迅速引发关注并掀起开店热潮。
然而不到半年,该品类便迎来大规模关店潮。
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晒出照片显示,许多年初刚开业的干蒸菜馆如今已贴出“旺铺转让”告示。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便想通过出售设备回笼资金也难以实现——二手回收商普遍认为这类设备残值极低,往往只能当作废铁处理。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为何干蒸菜热度消退如此之快?
首先,门店设计高度同质化,几乎清一色采用手写铁皮招牌与破旧市井风格装修,追求极致节省成本。这种“战损风”初期尚具新鲜感,但随着门店数量激增,消费者很快产生审美疲劳,品牌毫无辨识度可言。
其次,菜品结构雷同,各家菜单基本围绕排骨、土鸡、鱿鱼等有限选项展开,口味偏清淡且缺乏变化,复购意愿自然不高。
更重要的是,干蒸对食材新鲜度要求极高,但部分商家为压缩成本使用冷冻品替代鲜货,仅模仿形式却丧失核心价值,最终导致整个品类口碑崩塌,消费者逐渐失去信任。
牛肋条自助:踩中短期红利入场,红利消失后全线溃败
“人均六七十,牛肋条随便吃”——2024年底,一批主打高性价比的牛肋条自助餐厅借牛肉价格下行之势迅速走红。然而不足一年,这一模式便急转直下,门店接连倒闭。
事实上,这类生意从诞生之初就带有浓厚的投机色彩。
其爆发完全依赖于牛肉价格下跌窗口期。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受进口量大幅增加影响,2024年下半年牛肉批发价连续下滑,截至12月底,半年内跌幅达24%,创近五年新低。
敏锐的商家抓住这一时机,打出“低成本高回报”旗号,吸引大批创业者入局。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短期内,低廉原料确实带来可观利润,但也埋下了致命隐患——一旦牛肉价格反弹,盈利模型即刻失衡。而牛肉供应链本身波动剧烈,风险极高。
进入2025年后,全球牛肉价格持续上涨。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国际牛肉均价已达每公斤6.9美元,刷新1960年以来纪录;国内同步跟涨,卓创资讯指出,9月鲜牛肉月均成交价达61.88元/公斤,同比上涨27.33%。
成本飙升直接击穿定价底线。原本60元左右的人均消费如今连食材成本都无法覆盖,再加上自助模式下顾客浪费严重,运营压力雪上加霜。
面对困境,商家要么提价(但会丧失核心吸引力),要么降质(损害复购)。无论哪种选择,几乎都意味着走向终结。
社交平台不乏开业即亏损案例,有店主坦言两个月亏损超15万元。
将全部希望寄托在短期市场波动上的生意,注定难以持久。
大锅卤菜:精心编织的“暴富梦”,实为精准收割创业者的骗局
“摆摊卖卤菜,月入十万+”——2025年初,此类短视频在各大平台泛滥,营造出草根逆袭的虚假幻象。
内容套路高度一致:“两小时售罄两三百斤”“95后小伙靠卤菜月入十万”……配合摊前排长队、热气腾腾的大锅画面,极具煽动性,令无数创业新手心动不已。
但现实远非如此美好。这些所谓“成功案例”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
据《人民日报》调查,所谓“月入十万”的背后是一套完整收割链:先由“导师”打造草根人设,再雇佣群众演员制造热销假象,最终诱导观众付费加盟或购买高价配方课程。

△图片来源:抖音截图
多位受骗者反映,所谓秘方网上随处可见,实际出摊后门可罗雀,日销仅几十元,根本无法回本。
《法制日报》曾报道,河北一对夫妇被视频吸引,花费2980元赴安徽学艺,结果开摊20余天日均收入不足百元,回本遥遥无期。
7元生烫牛肉米线:回本神话背后的“速朽”困局
最后一个典型“杀猪盘”,便是近年疯狂扩张的“7元生烫牛肉米线”。标榜“鲜切现烫、看得见的新鲜”,实则上演着“快速崛起、迅速消亡”的残酷剧本。
大量创业者涌入此赛道,主要受“低客单、低成本、高流水、快回本”四大标签驱动。
一方面,定价亲民。以“7元鲜切吊龙”为核心卖点,一碗米线约15元,搭配小吃后客单价控制在20元左右,低价策略吸引客流,营造出日销过万、翻台超20轮的繁荣假象。
另一方面,投入门槛低。门店多采用极简或市井风格,面积50-80平米即可,总投资约15-25万元,个别品牌甚至宣称6万元就能开店。
在“易操作、快赚钱”的错觉下,大量缺乏经验者盲目入场,为后续崩盘埋下伏笔。

△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随着门店密度激增,问题集中爆发。广州某商圈500米内竟有5家同类门店,产品、菜单、装修几乎完全复制,同质化严重,消费者迅速厌倦。
缺乏差异化迫使商家陷入价格战,叠加牛肉成本上涨,毛利率被压至20%以下,月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房租。
实际上,此类低客单项目极度依赖选址——必须位于高人流区域才能维持运转。但多数小白创业者既无选址经验,也难获取优质点位,只能扎堆布局,最终沦为内卷牺牲品。
结 语
回顾这四大“伪风口”,其共性显而易见:门槛低、易模仿、高度同质。它们放大了餐饮“容易入门”的表象,却掩盖了真正决定成败的核心能力——持续盈利、差异化竞争与对市场周期的预判力。
餐饮从来不是一场比拼速度的短跑,而是一场考验耐心、洞察与精细化运营的马拉松。没有哪一种模式能一劳永逸,也没有哪一个品类能靠“跟风”站稳脚跟。
未经深入调研便贸然投入某个项目,那不是投资,而是赌博。
在此提醒广大餐饮创业者:在决定投身任一项目前,请务必自问三个问题——
你是否真正理解这个品类的本质?
你是否拥有区别于同行的独特优势?
你是否做好长期深耕而非追逐快钱的准备?
若无法清晰作答,建议及时止损。毕竟,大家开餐饮店是为了盈利,而不是成为他人财富故事中的“那头猪”。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吴桐;编辑:笛子。本文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文章来源:红餐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温馨提示] 文章来源于红餐网,转载注明原文出处,此文观点与查生意无关,理性阅读,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掉 ,查生意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